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分中枢性和周围性,有面部外观改变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电生理检查诊断,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恢复期康复治疗,不同人群面瘫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要注意药物安全和康复引导,老年要兼顾基础病,女性关注美观对心理影响,男性关注生活工作影响,有基础病史人群要综合考虑基础病情况。
面瘫的分类及常见病因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的病变引起的。常见病因包括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脑部神经传导通路,导致面部肌肉运动受到影响;脑部肿瘤,肿瘤压迫面神经相关中枢通路也可能引发中枢性面瘫;脑部外伤等情况也可能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中枢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本身。最常见的病因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Bell麻痹,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导致面神经的炎症水肿有关;耳部疾病,如中耳炎、迷路炎等,炎症蔓延可能影响面神经;面神经管内的肿瘤,如面神经鞘瘤等也可引起周围性面瘫;头部外伤累及面神经等也可导致周围性面瘫。
面瘫的临床表现
面部外观改变: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扩大,眼睑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Bell征;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味觉改变:部分周围性面瘫患者可能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这与面神经中支配味觉的纤维受累有关。
面瘫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检查面部肌肉的运动情况,包括观察面部对称情况、检查各个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如皱眉、闭眼、鼓腮等动作是否正常。
影像学检查:对于中枢性面瘫患者,头颅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脑部的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肿瘤等;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有时也会进行颞骨CT等检查,以排除耳部、面神经管内的病变。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等电生理检查可以评估面神经的功能状态,帮助判断面神经受损的程度和预后等情况。
面瘫的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疗: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通常会使用糖皮质激素来减轻面神经的炎症水肿,如使用泼尼松等;如果考虑有病毒感染因素,可能会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同时,可以使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促进神经的修复。
恢复期治疗:主要是进行康复治疗,包括面部肌肉的按摩、理疗(如低频电刺激、红外线照射等),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的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以促进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
不同人群面瘫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面瘫:儿童面瘫相对较少见,但也可由病毒感染、中耳炎等引起。儿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使用安全性,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在康复训练时,要根据儿童的配合程度进行适当引导,因为儿童可能不太能理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共同协助进行面部肌肉的运动训练。
老年面瘫: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面瘫时,需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注意可能对血糖、血压等产生的影响,需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的肌肉力量恢复较慢、平衡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因过度训练导致患者疲劳或受伤。
女性面瘫:女性面瘫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可能需要考虑到美观等因素对心理的影响。在康复训练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训练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坚持训练,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必要时给予心理疏导。
男性面瘫:男性面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遵循面瘫的一般治疗原则,但同样要关注其在患病后的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影响,协助患者尽快恢复面部功能,以减少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有基础病史人群面瘫:例如有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面瘫,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脑血管疾病的病情稳定情况。如果脑血管疾病处于不稳定期,治疗面瘫时要谨慎使用可能影响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同时,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因面瘫导致患者面部运动异常而诱发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