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性晕厥是癔症的一种表现,由心理因素致短暂意识丧失,与心理社会因素及患者性格有关,发作前有情绪表现,发作时有特定表现,发作后有部分表现,诊断需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需与癫痫大发作、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鉴别,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包括暗示治疗和心理疏导,辅以对症支持治疗,预后相对较好,持续心理社会因素未干预可能复发,儿童患者需家长配合支持。
一、定义
癔症性晕厥是癔症(分离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心理因素而非躯体疾病所致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状态。癔症是一种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情感丰富、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当遇到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时,通过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失调,进而引起短暂的脑部供血不足,出现晕厥。例如,在有明显心理创伤或生活压力事件下,患者可能因内心的冲突无法以恰当方式表达,通过晕厥这一躯体症状来释放情绪。
三、临床表现
1.发作前表现:部分患者在发作前有情绪激动、哭泣、大喊等表现,随后出现面色苍白、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2.发作时表现: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可伴有肢体软瘫、抽搐样动作,但抽搐多无规律,且无大小便失禁,与癫痫大发作不同。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例如,儿童患者可能在受到惊吓或与家人发生冲突后突然晕倒,发作时肢体可能有不自主的乱动,但不像癫痫那样有刻板的肢体抽搐表现。
3.发作后表现:意识恢复后,患者可能对发作经过不能完全回忆,部分患者可能有精神萎靡、乏力等表现。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有无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既往有无类似发作等。例如,了解患者近期是否经历了升学压力、家庭纠纷等事件。
2.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导致的晕厥,如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等。一般无阳性体征,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异常发现。
3.辅助检查:可进行心电图、头颅CT或MRI等检查,以排除心脏和脑部的器质性病变。例如,心电图检查可排除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引起的晕厥,头颅CT或MRI可排除脑部血管病变、肿瘤等导致的晕厥。
五、鉴别诊断
1.癫痫大发作:癫痫大发作有典型的强直-阵挛过程,伴有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咬破舌头等表现,发作后有嗜睡、头痛等,脑电图检查有特异性的癫痫波发放,而癔症性晕厥一般无这些表现。
2.心源性晕厥:多由心脏疾病引起,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可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发现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心律失常表现、心脏瓣膜病变等,而癔症性晕厥无心脏器质性病变的证据。
3.脑源性晕厥:由脑部血管病变等引起,头颅CT、MRI等检查可发现脑部的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等,而癔症性晕厥无脑部器质性病变。
六、治疗
1.心理治疗为主
暗示治疗:是治疗癔症性晕厥的常用方法。可通过言语暗示,配合适当的物理刺激,如针刺、按摩等,使患者相信症状能够缓解。例如,对患者说“经过治疗,你的症状会很快消失”,同时配合轻柔的按摩等操作。
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分析发病的原因和因素,引导患者正确面对心理冲突,学会用合理的方式应对压力和情绪。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和医生应共同与孩子沟通,了解其内心的担忧和恐惧,给予心理支持。
2.对症支持治疗:当患者发作时,应将其置于通风良好、安静的环境中,让患者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一般发作可自行缓解,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来终止发作。但对于发作较频繁或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适当给予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但需谨慎使用,尤其要注意儿童的用药禁忌,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适当的药物。
七、预后
癔症性晕厥的预后相对较好,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心理治疗后,发作可得到控制,且一般不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但如果患者持续存在心理社会因素,且未得到有效干预,可能会复发。对于儿童患者,家长的配合和心理支持非常重要,及时处理孩子面临的心理问题,有助于减少复发的可能。例如,家长在孩子发作后,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心理疏导,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和不良情绪,促进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