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阴道炎是女性分娩后发生的阴道炎症,常见类型有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性阴道炎等,其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特殊人群风险等因素相关,诊断可通过妇科检查和阴道分泌物检查,预防需注意个人卫生、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不良生活方式。
细菌性阴道病
病因:分娩后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加德纳菌等厌氧菌大量繁殖引起。孕期阴道糖原含量高、局部pH值改变等因素可能增加产后发病风险,此外,分娩过程中器械操作等也可能破坏阴道菌群平衡。
表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尤其在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烧灼感。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病因:由假丝酵母菌感染所致,分娩后女性机体免疫力下降,阴道局部细胞免疫力降低,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孕期高血糖等情况易使阴道内环境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产后若未恢复好则易发病。
表现:主要症状为外阴阴道瘙痒、灼热痛,阴道分泌物呈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滴虫性阴道炎
病因: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产后女性阴道pH值改变等情况适合滴虫生长繁殖。若分娩前已感染滴虫,产后未治愈则会发病,或者通过公共浴池、浴巾等间接传播感染。
表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外阴瘙痒,可伴有阴道口、外阴灼热、疼痛、性交痛等,若合并尿道感染,可有尿频、尿急、尿痛,有时可见血尿。
产后阴道炎的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产后女性处于特殊生理阶段,年龄本身不是直接致病因素,但年轻产妇身体恢复相对快些,但如果不注意卫生等也易发病;而高龄产妇身体机能相对弱,产后恢复慢,免疫力相对低,可能更易受病原菌侵袭引发阴道炎。
生活方式
卫生习惯:产后若不注意外阴清洁,恶露等分泌物长时间刺激外阴,容易滋生细菌引发炎症。例如,产后未能及时更换卫生护垫,会导致局部潮湿,为病原菌生长提供条件。
性生活:产后过早恢复性生活,可能会将外界病原菌带入阴道,破坏阴道菌群平衡,增加阴道炎发生风险。一般建议产后6周内避免性生活,待身体恢复良好后再考虑。
特殊人群风险(以产妇为例):产妇在分娩过程中,阴道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如会阴侧切或会阴撕裂等,这会使阴道局部防御屏障受损,更容易受到病原菌感染引发阴道炎。另外,产后如果产妇营养不良,会影响机体免疫力,降低阴道局部的抵抗力,从而易患阴道炎。
产后阴道炎的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医生会观察外阴阴道情况,查看有无红肿、溃疡、赘生物等。例如,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可见外阴红斑、水肿,常伴有抓痕,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块状物。
阴道分泌物检查
显微镜检查:对于细菌性阴道病,可发现线索细胞;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找到假菌丝或芽孢;滴虫性阴道炎可找到活动的阴道毛滴虫。
pH值测定: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4.5;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5~6.5;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多正常。
病原体培养:对于症状不典型或复杂情况,可进行病原体培养,以明确具体病原菌,如培养出假丝酵母菌可确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培养出阴道毛滴虫可确诊滴虫性阴道炎等。
产后阴道炎的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
外阴清洁:产后应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清洗时要注意由前向后清洗,避免将肛门处的细菌带到阴道。
恶露护理:正确护理恶露,及时更换卫生巾,产后恶露一般会持续4~6周,要注意观察恶露的量、颜色和气味,若恶露出现异常,如量多、有臭味等,应及时就医。
增强机体免疫力
饮食:产后应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例如,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橙子、猕猴桃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
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产后身体需要恢复,充足的休息有利于机体各器官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免疫力。一般建议产妇每天保证8~10小时的睡眠时间。
避免不良生活方式
性生活:严格遵循产后6周内避免性生活的建议,待产后检查医生评估身体恢复良好后,再逐渐恢复性生活,且性生活时要注意双方的卫生。
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去公共浴池、游泳池等场所,减少间接接触感染滴虫、假丝酵母菌等病原菌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