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炎是妇科常见疾病,分为多种类型,有局部瘙痒、红肿、疼痛等症状,由病原体感染、物理化学刺激、婴幼儿特殊因素等引起,可通过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诊断,可通过保持清洁干燥等措施预防,治疗需针对病因和局部对症,不同人群外阴炎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外阴炎的定义与分类
外阴炎是妇科常见疾病,指外阴部的皮肤或黏膜发生炎症病变。可分为非特异性外阴炎、霉菌性外阴炎、婴幼儿外阴炎等不同类型。非特异性外阴炎多因物理、化学等非病原体因素刺激引起;霉菌性外阴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婴幼儿外阴炎则与婴幼儿外阴发育未成熟、雌激素水平低及卫生习惯不良等有关。
二、外阴炎的常见症状
局部瘙痒:不同类型外阴炎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外阴瘙痒,瘙痒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而异,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用手搔抓外阴等。如霉菌性外阴炎患者瘙痒症状往往较为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睡眠。
红肿:外阴部位可出现红肿现象,非特异性外阴炎患者外阴皮肤黏膜可呈充血、肿胀状;婴幼儿外阴炎时外阴、阴蒂、尿道口、阴道口黏膜充血、水肿,有时可见脓性分泌物。
疼痛:患者可感觉外阴疼痛,尤其在行走、活动、排尿、性交时疼痛加重。
三、外阴炎的发病原因
病原体感染:细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真菌(白色念珠菌等)、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是常见原因。例如,不注意外阴清洁,细菌容易滋生引发非特异性外阴炎;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导致霉菌性外阴炎。
物理化学刺激:长期穿紧身化纤内裤、卫生巾不透气、局部潮湿,或经常用碱性肥皂清洗外阴等,可刺激外阴皮肤黏膜引发炎症。如紧身化纤内裤会使外阴局部温度和湿度升高,有利于细菌滋生。
婴幼儿特殊因素:婴幼儿外阴皮肤薄嫩,雌激素水平低,阴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局部抵抗力差,且婴幼儿卫生习惯差,易受粪便、尿液污染等,从而引发外阴炎。
四、外阴炎的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医生通过肉眼观察外阴皮肤黏膜情况,查看有无红肿、溃疡、赘生物等。如检查霉菌性外阴炎患者时,可见外阴红肿,阴道黏膜覆有白色膜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
实验室检查:对于霉菌性外阴炎,可取阴道分泌物进行涂片或培养,找到白色念珠菌可确诊;对于非特异性外阴炎,可进行分泌物常规检查,了解有无细菌感染等情况;婴幼儿外阴炎可通过取阴道分泌物检查病原体等。
五、外阴炎的预防措施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内裤选择棉质、宽松的。婴幼儿要注意大小便后及时清洁外阴,保持外阴干燥。
注意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洗液清洗外阴,不用手搔抓外阴。正确处理经期卫生,经期及时更换卫生巾,选择质量合格的卫生巾。
增强机体抵抗力: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病原体感染的机会。婴幼儿要合理喂养,保证营养摄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
避免不良刺激:尽量避免长期穿紧身化纤内裤,选择舒适的穿着。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要注意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六、外阴炎的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霉菌性外阴炎需使用抗真菌药物;非特异性外阴炎根据病原体情况使用相应的抗生素等药物;婴幼儿外阴炎要保持外阴清洁,根据病原体情况适当使用药物,且药物选择需考虑婴幼儿特点,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局部对症治疗:可使用外用洗剂、软膏等缓解瘙痒、红肿等症状。例如,用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的中药洗剂外洗,或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抗真菌软膏等。
七、不同人群外阴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性生活较活跃,要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预防病原体通过性接触传播引发外阴炎。同时,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外阴炎。
婴幼儿:家长要格外注意婴幼儿外阴护理,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尿布。由于婴幼儿用药需谨慎,一旦发现婴幼儿外阴有异常表现,如哭闹、搔抓外阴、分泌物增多等,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安全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对婴幼儿造成不良影响。
更年期女性: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外阴皮肤黏膜变薄,抵抗力降低,易发生外阴炎。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可适当使用一些温和的保湿剂等维护外阴皮肤状态,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