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癣是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的传染性疾病,病因与接触相关真菌及儿童卫生习惯等有关,表现为头皮脱发斑伴鳞屑等,需真菌镜检等诊断,抗真菌治疗并注意消毒;头皮炎包括脂溢性皮炎和接触性皮炎等,脂溢性皮炎与皮脂腺分泌等有关,表现为头皮红斑鳞屑等,真菌镜检阴性;接触性皮炎与接触过敏原等有关,有接触史,斑贴试验可助诊,治疗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并依病情用药,两者可通过多方面鉴别并针对性治疗。
头皮炎:是指头皮的炎症性疾病,病因较为复杂,可分为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多种类型。脂溢性皮炎可能与皮脂腺分泌旺盛、马拉色菌定植等有关;接触性皮炎则是由于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如染发剂、发胶等过敏原或刺激物引起。各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喜食辛辣油腻食物等可能诱发或加重脂溢性皮炎等头皮炎;接触性皮炎则与个体接触特定物质的情况相关,有过敏体质的人群相对更易发生。
临床表现
头皮癣:典型表现为头皮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脱发斑,边界清楚,斑片处头皮有鳞屑、丘疹、脓疱等,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儿童患者可能因搔抓等导致头皮破损、继发感染等情况,且由于头皮癣具有传染性,可能在头皮多个部位出现类似损害。例如,患儿可能在头部多处发现边界清晰的脱发斑,周围有鳞屑,同时可能因瘙痒而不断搔抓,影响头皮健康。
头皮炎:
脂溢性皮炎:多发生于头皮、面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表现为头皮弥漫性红斑、油腻性鳞屑,可伴有轻度瘙痒,病情慢性经过,时轻时重。成年人较为常见,尤其在青春期至30-5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生活中经常熬夜、压力大、饮食油腻的人群更易出现症状反复。例如,一些经常加班熬夜、饮食偏好油炸食品的成年人,头皮可能经常出现红斑、油腻鳞屑,瘙痒感时有时无。
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接触部位出现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等,去除过敏原后可逐渐好转。接触特定物质后发病时间有差异,短则数小时,长则数天。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生,有过敏体质者在接触相关物质后更易发病,比如染发后短时间内出现头皮瘙痒、红斑、肿胀等表现,即为接触性皮炎的典型表现。
实验室检查
头皮癣:
真菌镜检:取头皮鳞屑、毛发等标本,在显微镜下可找到真菌菌丝或孢子,这是诊断头皮癣的重要依据。例如,在头皮癣患者的脱发斑处取材进行真菌镜检,可观察到相应的真菌形态。
真菌培养:能进一步确定致病的真菌种类,有助于针对性治疗。通过将标本接种到特定培养基上,培养出致病真菌,从而明确是哪种皮肤癣菌感染。
头皮炎:
脂溢性皮炎:真菌镜检一般无真菌菌丝或孢子,可通过临床表现及排除头皮癣等疾病来辅助诊断。例如,脂溢性皮炎患者真菌镜检通常为阴性,结合头皮的红斑、油腻鳞屑等表现可初步诊断。
接触性皮炎:斑贴试验是诊断接触性皮炎的重要方法,通过将可疑过敏原贴敷于皮肤,观察局部反应来确定过敏原。不同年龄、性别均可进行斑贴试验,有过敏史的人群在进行斑贴试验时需更谨慎,要告知医生既往过敏情况等。例如,怀疑因染发剂引起接触性皮炎的患者,可通过斑贴试验来明确是否对染发剂中的特定成分过敏。
治疗原则
头皮癣:主要是抗真菌治疗,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洗剂等,严重者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的衣物、帽子、梳子等物品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儿童患者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等与成人不同。
头皮炎:
脂溢性皮炎:一般采用局部治疗为主,如使用含有酮康唑、二硫化硒等成分的洗发水清洗头皮,以减少油脂分泌、抑制马拉色菌。生活方式调整也很重要,建议患者保持生活规律,睡眠充足,调节饮食,限制多脂及多糖饮食,忌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接触性皮炎:首先要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然后根据病情轻重采取相应治疗。轻度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重度者可能需要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在选择药物时要注意药物成分,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
总之,头皮癣和头皮炎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临床表现观察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可进行鉴别诊断,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