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过多指女性单次月经周期出血量超80毫升或持续超7天,长期可导致贫血,其病因分结构性与非结构性,临床处理需先评估检查(病史、体格、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有药物、手术和支持治疗,特殊人群(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合并慢性疾病者)需注意相关事项,预防上要做好饮食、运动、心理管理并定期筛查。
一、月经量多的定义与医学标准
月经量多在医学上称为“月经过多”,指女性单次月经周期出血量超过80毫升,或持续出血时间超过7天。临床诊断需结合患者病史、出血量记录及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激素水平检测)。长期月经量多可能导致贫血(血红蛋白<120g/L),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需及时干预。
二、月经量多的常见病因与分类
1.结构性病因
1.1.子宫肌瘤:黏膜下肌瘤或肌壁间肌瘤向宫腔突出时,可增加子宫内膜面积,导致月经过多,常见于30~50岁女性。
1.2.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引发子宫均匀性增大,表现为月经量多伴进行性痛经,多见于40岁以上经产妇。
1.3.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的息肉,可引起不规则出血或月经量多,常见于35~50岁女性。
1.4.子宫内膜癌:罕见但需警惕,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或月经量多伴非经期出血,高危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
2.非结构性病因
2.1.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或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导致月经期出血难以控制。
2.2.内分泌紊乱: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青春期或围绝经期激素波动)可引起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导致月经量多。
2.3.医源性因素:宫内节育器(IUD)放置后可能因局部炎症反应或机械刺激导致月经量多,通常在放置后3~6个月内出现。
三、月经量多的临床处理原则
1.初步评估与检查
1.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月经史(周期、经期、经量变化)、生育史、手术史、用药史及家族史(如凝血障碍疾病)。
1.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贫血体征(如皮肤黏膜苍白)、盆腔触诊(子宫大小、形态、压痛)及外阴阴道情况。
1.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评估贫血程度)、凝血功能(PT、APTT、血小板计数)、性激素六项(FSH、LH、E2、P、PRL、T)、甲状腺功能(TSH、FT4)。
1.4.影像学检查:经阴道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厚度、子宫肌瘤或腺肌病)、磁共振成像(MRI,用于复杂子宫病变的鉴别)。
2.治疗策略
2.1.药物治疗:根据病因选择药物,如氨甲环酸(抗纤溶药,减少月经量)、复方口服避孕药(调节激素周期,适用于无排卵性出血)、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抑制子宫内膜增生)。
2.2.手术治疗:对结构性病变(如子宫肌瘤、腺肌病)可行肌瘤剔除术、子宫内膜切除术或子宫切除术;对疑诊子宫内膜癌需行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活检。
2.3.支持治疗:贫血患者需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严重贫血(Hb<70g/L)需输血治疗。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性:月经初潮后2年内可能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未成熟出现月经不规律,若月经量多伴贫血需排除凝血障碍或血液系统疾病,优先选择非激素治疗(如氨甲环酸)。
2.育龄期女性:计划妊娠者需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如某些激素类药物),子宫肌瘤患者妊娠期可能因肌瘤红色变性导致腹痛,需密切监测。
3.围绝经期女性:月经量多需警惕子宫内膜病变,尤其伴非经期出血时,建议行子宫内膜活检排除恶性病变。
4.合并慢性疾病者:糖尿病患者使用激素类药物需监测血糖;高血压患者使用复方口服避孕药需评估血栓风险;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药物剂量。
五、生活方式与预防措施
1.饮食管理:增加铁摄入(如红肉、动物肝脏、菠菜),避免长期素食导致铁缺乏;补充维生素C(如柑橘、草莓)促进铁吸收。
2.运动建议: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血液循环,但避免月经期剧烈运动(如马拉松、跳跃)加重出血。
3.心理调节:长期压力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需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焦虑。
4.定期筛查:有子宫肌瘤或腺肌病家族史者,建议每年进行妇科超声检查;使用宫内节育器者,月经量多持续超过3个月需就医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