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是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阵发性抽搐,多因面神经受血管压迫,药物、肉毒素注射、手术治疗,不治疗难自愈易进展;面瘫是面神经受损致面部肌肉运动功能丧失,分中枢性和周围性,周围性多由病毒感染、受凉等引起,中枢性由脑部病变导致,周围性早期用激素、营养神经药,后康复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中枢性预后取决于原发病。
面瘫:是指面神经受损导致面部肌肉运动功能丧失的一种疾病。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常见的病因有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面神经)、受凉等,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等;中枢性面瘫多由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引起,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面部肌肉瘫痪,额肌一般不受累,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症状,如偏瘫、言语障碍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病因导致的面瘫在人群分布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如脑血管病引起的面瘫多见于中老年人,而病毒感染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生。
临床表现差异
面肌痉挛:主要症状为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抽搐程度轻重不一,可为快速频繁的抽动,严重时可导致眼不能睁开,影响视物,甚至因痉挛导致面部变形。抽搐通常无规律,可因疲劳、精神紧张、自主运动等因素而加重,在睡眠时一般停止发作。
面瘫:周围性面瘫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且不能闭合,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贝尔征),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气、吹口哨时漏气等。中枢性面瘫主要是眼裂以下的面部肌肉瘫痪,患者额纹存在,能皱眉,闭眼功能正常,但病变对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
发病机制不同
面肌痉挛:目前认为主要是面神经出脑干区受到异常走行的血管压迫,导致神经纤维的髓鞘受损,神经冲动发生短路,使得面部肌肉在异常电信号的刺激下出现不自主收缩。例如研究发现,约80%-90%的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神经根部受血管压迫引起。
面瘫:周围性面瘫中,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瘫是病毒直接侵袭面神经,导致面神经炎症、水肿,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受凉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可能是面神经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进而受损。中枢性面瘫是由于脑部的病变,如脑血管病导致脑部神经传导通路受损,使得面神经核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对面神经的支配出现障碍。
治疗方法差异
面肌痉挛:药物治疗可选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药物,但药物治疗效果可能有限且有一定副作用。肉毒素注射是常用的治疗方法,肉毒素能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释放,从而暂时缓解肌肉痉挛,但疗效一般维持3-6个月,需要反复注射。手术治疗主要是显微血管减压术,通过将压迫面神经的血管与面神经分离,并用垫片隔开,解除血管对面神经的压迫,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该手术有效率较高,但存在一定手术风险,如听力下降、面瘫等并发症风险。
面瘫:周围性面瘫早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减轻面神经水肿,同时可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急性期过后可进行康复治疗,如面部肌肉的按摩、理疗(如红外线照射、超短波治疗等)、表情肌的康复训练等,以促进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对于中枢性面瘫,主要是治疗原发病,如脑血管病的治疗等,同时配合面部康复训练等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在康复训练方面,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面部肌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疲劳;中老年患者则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训练计划。
预后不同
面肌痉挛:如果不经过治疗,病情一般会逐渐进展,很少自愈。经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或手术治疗后,部分患者可以得到缓解,但存在复发的可能。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多数可以明显改善症状,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可能出现复发或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影响预后。
面瘫:周围性面瘫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大多数周围性面瘫患者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可以恢复,一般预后较好,约85%的患者在数周或1-2个月内恢复,年轻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老年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时预后相对较差。中枢性面瘫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原发病病情严重者预后较差,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面部功能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