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相关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初步筛查、头颅MRI更敏感超早期能发现病灶)、血液检查(血常规了解基本情况、凝血功能查凝血异常、血脂查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血糖查高血糖影响)、血管检查(颈动脉超声看颈部血管、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颅内血流、脑血管造影是“金标准”但有创)。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意义:是脑血栓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发病早期即可发现梗死灶,表现为低密度影。它能快速排除脑出血等类似疾病,对于大多数患者可首先进行头颅CT检查,尤其适合在基层医疗单位或病情紧急时使用。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头颅CT检查均可快速获取脑部影像信息。但对于发病时间较短(通常在6小时内)的超早期脑梗死,头颅CT可能不能及时发现细微病灶,此时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2.头颅MRI
意义:对脑梗死的检出比头颅CT更敏感,尤其是在脑梗死的超早期(发病数小时内)就能发现病灶。它可以清晰显示脑部的细微结构,对于发现脑干、小脑等部位的梗死灶以及早期脑梗死病灶有独特优势。不同年龄患者头颅MRI检查均可进行,但对于儿童患者,需注意检查时的镇静等相关问题,确保检查顺利进行。女性患者在进行头颅MRI检查时,需注意体内是否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如有则可能不适合进行该检查。
二、血液检查
1.血常规
意义:可以了解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情况。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有感染等情况,而感染可能是脑血栓的诱发因素之一。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指标有一定差异,儿童的血常规指标与成人不同,需要参考儿童的正常范围标准。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等,血常规指标也可能有变化,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2.凝血功能检查
意义: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脑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有血栓病史、易栓症家族史等情况的患者,凝血功能检查尤为重要。不同年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有不同的正常范围,儿童的凝血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其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凝血功能也可能发生变化,需要密切关注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
3.血脂检查
意义: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高血脂尤其是高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不同年龄患者血脂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血脂水平与成人不同,随着年龄增长,血脂水平可能会发生变化。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阶段,血脂代谢可能出现紊乱,需要关注血脂指标的变化。
4.血糖检查
意义: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等。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栓形成,同时也是糖尿病患者并发脑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血糖的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血糖调节与成人不同。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血糖可能会出现波动,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情况。
三、血管检查
1.颈动脉超声
意义:可以检查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性质(稳定性等)。颈动脉斑块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颈动脉超声可以初步评估颈部血管的情况。不同年龄患者颈动脉超声表现可能不同,儿童一般较少出现颈动脉斑块,但如有特殊病史等情况也需进行检查。女性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时,操作相对方便,可常规进行该检查来评估颈部血管状况。
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意义:可以检测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的通畅情况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怀疑有脑供血不足等情况的患者有一定诊断价值。不同年龄患者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差异,儿童的颅内动脉血流情况与成人不同。女性患者进行TCD检查时,需注意检查时的体位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3.脑血管造影(DSA)
意义: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闭塞及动脉瘤等情况。但该检查是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需要进行血管介入治疗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DSA检查。不同年龄患者进行DSA检查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评估检查的必要性和风险。女性患者进行DSA检查时,需注意月经周期等情况对身体的影响,以及检查后穿刺部位的护理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