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面瘫是由病毒感染致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发面部肌肉运动障碍的疾病,病毒多经上呼吸道黏膜侵入并沿面神经入管,引发炎症水肿致受压、传导障碍出现症状,各年龄段可发病,诊断靠病史、症状评估及电生理、影像学检查,治疗早期减轻水肿、抗病毒,恢复期康复治疗,多数可恢复,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避免病毒感染诱因预防。
一、定义
病毒性面瘫是因病毒感染引发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面部肌肉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常见引发面瘫的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毒感染途径
病毒多通过上呼吸道黏膜侵入人体,然后沿着面神经侵入面神经管。例如单纯疱疹病毒,可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从潜伏部位活化,感染面神经。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则可能是先引起水痘或隐性感染,之后病毒潜伏在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病毒被激活,侵犯面神经。
2.炎症反应
病毒感染后面神经发生炎症水肿,面神经管为骨性结构,空间有限,炎症水肿会导致面神经受压。面神经受压后,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进而出现所支配的面部肌肉瘫痪等症状。
三、临床表现
1.面部症状
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贝尔征),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和吹口哨时漏气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不同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瘫,在症状上可能有一些细微差别,但总体表现为上述典型的面部肌肉瘫痪表现。
2.年龄与性别差异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20-40岁成年人,儿童也可发病。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可能更容易发病。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面神经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面瘫恢复相对成人可能会有一定特点,但基本的面部肌肉瘫痪表现与成人相似。
四、诊断
1.病史与症状评估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如近期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感染相关病史。同时根据患者典型的面部肌肉瘫痪症状进行初步判断。例如患者出现额纹消失、口角歪斜等典型表现,结合可能的病毒感染诱因,初步考虑病毒性面瘫。
2.辅助检查
电生理检查:如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可帮助评估面神经的功能状态。在发病早期,可能会出现面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改变。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区分是中枢性面瘫还是周围性面瘫,病毒性面瘫属于周围性面瘫,电生理检查可辅助鉴别诊断。
影像学检查: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可排除颅内其他病变引起的面瘫,如颅内肿瘤、脑血管意外等。一般病毒性面瘫患者头部MRI无特殊异常,但可用于鉴别诊断。
五、治疗与预后
1.治疗原则
早期主要是减轻面神经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减轻炎症水肿。同时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针对病毒感染进行治疗。
恢复期可进行康复治疗,如面部肌肉的按摩、理疗、针灸等,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针灸治疗需在专业医生操作下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2.预后情况
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恢复,预后良好。一般发病后1-2周开始恢复,2-3个月基本恢复正常。但也有部分患者恢复不完全,可能会遗留面部肌肉联动、面肌痉挛等后遗症。年龄较大、病情较重、治疗不及时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儿童患者一般恢复能力较强,预后通常较好,但也需要及时规范治疗。女性患者在特殊时期发病,由于自身免疫力等因素影响,恢复情况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经过积极治疗,多数也能取得较好预后。
六、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等。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的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7-8小时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劳累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病毒感染的风险。
2.避免病毒感染诱因
在病毒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等部位,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如果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感染情况,应及时治疗,防止病毒侵犯面神经引发面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