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炎症常见检查项目包括白带常规、病原体检测(核酸扩增检测及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超声检查(经阴道及经腹部)、宫颈细胞学检查、血清学检测(CRP、ESR及AMH),特殊人群如孕妇、绝经后女性、性活跃期女性检查需注意相应事项,检查项目选择应根据症状分层、结合病史调整,并兼顾经济性与可及性。
一、妇科炎症常见检查项目及意义
1.1.白带常规检查
白带常规是妇科炎症的基础筛查项目,通过显微镜观察阴道分泌物中的白细胞、上皮细胞、乳酸杆菌及病原微生物(如滴虫、霉菌、线索细胞)数量。研究显示,当阴道清洁度Ⅲ~Ⅳ度(白细胞>15/HP)时,提示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衡,与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等感染高度相关。该检查可明确感染类型,指导针对性治疗。
1.2.病原体检测
1.2.1.核酸扩增检测(PCR)
通过检测阴道分泌物中特定病原体的DNA/RNA,可精准识别淋球菌、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等。例如,淋球菌PCR阳性率在急性淋病中可达95%以上,是诊断淋病性宫颈炎的金标准。该技术灵敏度高,尤其适用于无症状感染者的早期筛查。
1.2.2.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对疑似厌氧菌感染(如细菌性阴道病合并盆腔炎)或需排除耐药菌感染时,需进行分泌物培养。药敏试验可明确病原体对甲硝唑、克林霉素等抗生素的敏感性,避免盲目用药导致的治疗失败。
1.3.超声检查
1.3.1.经阴道超声(TVS)
TVS可清晰显示子宫、附件结构,检测子宫内膜厚度(正常≤12mm)、宫腔积液及输卵管增粗(直径>5mm)。研究证实,TVS对输卵管积水的诊断敏感度达82%,特异度达91%,是评估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PID)的重要手段。
1.3.2.经腹部超声
适用于未有性生活史或阴道出血患者,可评估子宫大小、形态及盆腔包块性质,但分辨率低于TVS。
1.4.宫颈细胞学检查(TCT)
TCT通过液基薄层细胞检测技术,筛查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同时,可发现炎症细胞浸润(如中性粒细胞>30%),提示宫颈炎存在。一项纳入5000例女性的研究显示,TCT联合HPV检测可使宫颈炎合并HPV感染的检出率提高至98%。
1.5.血清学检测
1.5.1.C反应蛋白(CRP)与血沉(ESR)
CRP>10mg/L或ESR>20mm/h时,提示盆腔炎性疾病处于活动期。动态监测CRP水平可评估抗生素治疗效果,CRP下降50%以上提示治疗有效。
1.5.2.抗缪勒管激素(AMH)
慢性盆腔炎可能导致卵巢储备功能下降,AMH<1.1ng/mL提示卵巢早衰风险增加,需结合超声评估卵泡数量。
二、特殊人群检查注意事项
2.1.孕妇
孕妇合并妇科炎症时,需优先选择无创检查(如白带常规、血清CRP)。避免X线及CT检查,必要时可选用MRI(无辐射)。若需病原体检测,应告知实验室人员注明“孕妇样本”,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检测试剂(如某些荧光定量PCR试剂中的溴化乙锭)。
2.2.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变薄,检查时需使用小号窥器,动作轻柔以避免出血。若发现萎缩性阴道炎(pH>5.5,白细胞<10/HP),需结合雌激素水平检测(如雌二醇<20pg/mL)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2.3.性活跃期女性
性活跃期女性若存在多个性伴侣或无保护性行为,需增加淋球菌、衣原体核酸检测频率(每6个月1次)。检查前48小时应避免阴道冲洗、性生活及局部用药,以免影响结果准确性。
三、检查项目选择逻辑
3.1.根据症状分层
急性下腹痛伴发热者,需优先完成超声(评估盆腔积液/包块)及血清CRP检测;外阴瘙痒伴分泌物异味者,以白带常规+病原体检测为主;接触性出血者,需联合TCT及HPV检测。
3.2.结合病史调整
复发性阴道炎(1年内发作≥4次)患者,需增加阴道微生态评价(如过氧化氢浓度、白细胞酯酶活性),指导益生菌联合抗生素的序贯治疗。有盆腔手术史者,超声发现输卵管增粗时,需进一步行MRI明确粘连程度。
3.3.经济性与可及性平衡
基层医疗机构可优先开展白带常规、超声及CRP检测(总费用约200~300元);三级医院可完善病原体PCR及药敏试验(总费用约500~800元)。对于资源有限地区,可采用“白带常规+症状评分”的简化筛查方案,敏感度可达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