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呕吐腹痛的常见病因有急性胃肠炎(与年龄、感染、饮食有关)、肠梗阻(不同年龄段病因不同,有停止排气排便表现)、急性阑尾炎(阑尾管腔堵塞致,儿童期多见且症状不典型);诊断需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补液)和病因治疗(感染性疾病对症支持或用抗生素,外科疾病多手术);婴幼儿要密切观察呕吐等情况、防误吸等,儿童期要心理护理和活动管理,家长应及时带患儿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常见病因
1.急性胃肠炎
年龄因素:儿童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其婴幼儿更为常见。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肠道屏障功能较弱,容易受到感染或饮食因素影响。例如,人工喂养儿若奶瓶等器具消毒不严格,易导致细菌感染引发急性胃肠炎。
感染因素:多由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或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感染引起。病毒感染常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易暴发流行;细菌感染可能与食用不洁食物有关。
饮食因素:食用过多生冷、油腻食物或暴饮暴食,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呕吐、腹痛。比如夏季儿童大量进食冰镇饮料、冰淇淋后,易出现胃肠不适。
2.肠梗阻
年龄特点:不同年龄段肠梗阻病因有差异。新生儿肠梗阻多与先天性肠道畸形有关,如肠闭锁、肠旋转不良等;儿童期则可能因肠套叠、肠粘连等原因引起。
症状表现:除呕吐、腹痛外,还伴有停止排气排便。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腹痛、呕吐,可在腹部摸到腊肠样肿块。
3.急性阑尾炎
发病机制:阑尾管腔堵塞是主要病因,可由淋巴滤泡增生、粪石梗阻等引起。儿童阑尾壁薄,炎症发展快,穿孔率较高。
年龄相关: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脐周隐痛,随后转移至右下腹固定压痛。
二、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年龄:了解儿童的月龄或年龄,有助于判断可能的病因。如新生儿呕吐腹痛要重点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出生时有无窒息等。
发病诱因:询问近期饮食情况,是否食用特殊食物,有无腹部受凉等;有无感染接触史等。
2.体格检查
腹部查体:观察腹部有无膨隆、胃肠型等;触诊腹部压痛部位、范围及有无反跳痛、肌紧张等,对于判断腹腔内病变有重要意义。例如急性阑尾炎时右下腹固定压痛。
生命体征:监测体温、心率、呼吸等,体温升高可能提示感染性疾病,心率增快等可能提示病情较重。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判断有无感染及感染类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多提示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CRP)升高也提示炎症反应。粪便常规可协助判断是否为肠道感染,如发现红细胞、白细胞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对于诊断肠套叠、肠梗阻等有重要价值,可清晰显示腹部器官的结构;腹部X线平片有助于诊断肠梗阻,可见肠管扩张及气液平面等。
三、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呕吐频繁时需短暂禁食,一般禁食2-4小时(具体根据病情而定),之后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补液:呕吐、腹痛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根据脱水程度进行补液治疗。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中度及以上脱水则需静脉补液。
2.病因治疗
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多为自限性疾病,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则需要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外科疾病:如肠梗阻、急性阑尾炎等多需外科手术治疗。肠套叠可通过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若复位失败或病情严重则需手术。
四、特殊人群护理与注意事项
1.婴幼儿
护理要点:密切观察呕吐物的性状、量及次数,记录患儿的尿量、精神状态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注意事项:避免自行给婴幼儿使用止吐、止痛药物,因其可能掩盖病情,延误诊断。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补液,控制补液速度,防止过快输液引起心衰等并发症。
2.儿童期患儿
心理护理:儿童可能因疾病感到恐惧、焦虑,家长要多安抚患儿,向其解释病情及治疗措施,减轻心理负担。
活动管理:在病情允许情况下,适当限制活动,防止因剧烈活动导致病情加重,如肠梗阻患儿需避免剧烈跑动等。
儿童出现呕吐腹痛时,家长应及时带患儿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以保障儿童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