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是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浅表真菌感染,分水疱型、间擦糜烂型、鳞屑角化型,有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途径,可通过保持足部清洁干燥、不共用私人物品预防,治疗有外用和口服抗真菌药物,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脚气的定义
脚气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主要累及足趾间、足跖、足跟及足侧缘等部位。
二、脚气的分类及表现
1.水疱型
表现:多发生在足缘、足底部。初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清澈,周围无红晕。自觉瘙痒明显。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不过青少年由于活动量大,足部易出汗,相对更易患此型脚气。生活方式上,长期穿不透气鞋子、足部多汗的人群患病风险高。
2.间擦糜烂型
表现: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表现为局部皮肤浸渍、发白、松软,剥脱后露出潮红糜烂面,有少量渗液。常伴剧烈瘙痒,易继发细菌感染,发出恶臭。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同样无明显性别差异,多汗、足部卫生状况差的人群易患,比如长时间行走后足部出汗未及时清洁的人。
3.鳞屑角化型
表现:常见于足跟、足跖及其侧缘。表现为皮肤干燥、角质增厚、粗糙脱屑,鳞屑呈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可伴有疼痛。
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一般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活动多、足部出汗等因素更易出现该型脚气,有足部皮肤屏障功能较弱、长期接触刺激性物质或处于干燥环境等情况的人群易患病。
三、脚气的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传播:与脚气患者共用拖鞋、脚盆、毛巾等个人物品时,皮肤癣菌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脚部皮肤而感染。比如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接触到患者污染过的物品就可能被感染。
2.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患者污染的地板、衣物等也可能感染。例如在家庭中,共用的地板如果被患者的皮屑污染,健康人接触后也有可能被感染。
四、脚气的预防措施
1.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年龄因素:儿童要注意每天清洗双脚,尤其是脚趾间,洗完后及时擦干,特别是夏季活动量大出汗多更要重视;成年人也应养成每天洗脚的习惯,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袜子,勤更换。
性别因素:男性通常活动量较大,更要注意足部的清洁干燥,可准备多双透气的鞋子轮换穿着,避免脚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
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穿不透气的鞋子,如运动鞋、皮鞋等,可选择凉鞋等透气性好的鞋款。在运动后及时更换潮湿的袜子和鞋子,保持足部干燥。
2.不与他人共用私人物品
所有人群:无论是家庭内还是公共场合,都要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毛巾等。在公共浴室、健身房等场所,尽量使用一次性拖鞋或自带拖鞋,减少感染风险。
五、脚气的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
1.外用抗真菌药物
唑类药物:如硝酸咪康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发挥抗真菌作用。适用于各型脚气,但间擦糜烂型脚气在渗出明显时应先湿敷收敛后再用药。
丙烯胺类药物:如盐酸特比萘芬乳膏等,能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干扰真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真菌活性。对水疱型、鳞屑角化型脚气效果较好。
2.口服抗真菌药物
如伊曲康唑胶囊等:适用于外用药物疗效不佳、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的患者。但口服抗真菌药物有一定的肝毒性等不良反应,使用前需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一般不轻易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要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且用药量要适当,避免大面积长期使用。比如儿童患脚气时,优先选择相对温和的外用抗真菌药物,如低浓度的硝酸咪康唑乳膏等,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足部皮肤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2.孕妇
孕妇患脚气时,外用抗真菌药物相对较安全,但也需谨慎选择。一般可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克霉唑乳膏等,但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意见。口服抗真菌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孕妇应避免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
3.老年人
老年人可能存在足部皮肤干燥、血液循环较差等情况,患脚气时要注意保持足部皮肤的滋润,在使用抗真菌药物的同时,可适当使用保湿霜。如果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要更加注意足部的护理和脚气的治疗,因为糖尿病患者足部血液循环和神经感觉可能异常,脚气可能会加重足部感染等情况,需积极控制血糖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脚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