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出血的原因多样,包括妊娠相关的先兆流产、异位妊娠;内分泌失调的排卵障碍、黄体功能不全;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的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宫颈病变;炎症相关的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全身性疾病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脏疾病;还有医源性的放置宫内节育器、药物影响等。
一、妊娠相关原因
(一)先兆流产
多见于育龄期有性生活史的女性,胚胎着床后不稳定,可能出现阴道出血,常伴有下腹部隐痛。例如,受精卵着床位置异常或母体激素水平不足等原因可导致先兆流产,超声检查可见孕囊,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有增长但增速缓慢。
(二)异位妊娠
常见于输卵管部位,多因输卵管炎症等原因致输卵管通畅性受影响,受精卵着床在输卵管。患者多有停经史,随后出现阴道出血,量少呈点滴状,常伴有一侧下腹部隐痛或酸胀感,若异位妊娠破裂,会出现剧烈腹痛及腹腔内出血表现,超声检查可在输卵管等部位发现妊娠囊。
二、内分泌失调相关原因
(一)排卵障碍
青春期或围绝经期女性易出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紊乱,无正常排卵,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持续增生,当雌激素水平波动时出现阴道出血,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经期长短不一,经量时多时少。通过基础体温测定、性激素六项检查等可辅助诊断,如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异常等。
(二)黄体功能不全
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黄体过早衰退,导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多见于有过流产史的女性,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月经前有少量阴道出血,可影响受孕或导致早期流产。通过基础体温测定显示高温相短,黄体期孕激素水平测定低于正常等辅助诊断。
三、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相关原因
(一)子宫肌瘤
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尤其是30-50岁女性多见,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黏膜下子宫肌瘤易引起阴道出血,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也可在非月经期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还可伴有下腹坠胀、腰酸等症状,超声检查可明确肌瘤的部位、大小、数目等。
(二)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局部过度生长所致,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患者主要表现为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非月经期阴道出血,超声检查可见宫腔内有高回声团块,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息肉并取病理活检。
(三)宫颈病变
1.宫颈息肉: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使宫颈黏膜增生形成息肉,常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在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也可表现为非月经期阴道少量出血,妇科检查可见宫颈有单个或多个红色赘生物,质软易出血。
2.宫颈癌: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早期可出现接触性出血,中晚期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还可伴有阴道排液,有腥臭味,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TCT)、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及宫颈活检可明确诊断。
四、炎症相关原因
(一)阴道炎
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等,阴道黏膜充血,严重时可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异味、外阴瘙痒等症状,通过阴道分泌物检查可发现相应的病原体,如滴虫性阴道炎可发现阴道毛滴虫,霉菌性阴道炎可发现假菌丝或芽孢。
(二)子宫内膜炎
多发生于产后、流产后或宫腔操作后,细菌感染子宫内膜引起炎症,患者表现为下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可伴有阴道不规则出血,妇科检查可见子宫有压痛,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超声检查可见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等。
五、其他原因
(一)全身性疾病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及阴道出血等表现,通过血常规检查可见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骨髓穿刺检查可协助诊断。
2.肝脏疾病:如肝硬化等,肝功能受损影响凝血因子合成,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可出现阴道出血,同时伴有肝功能异常相关表现,如黄疸、腹水等,通过肝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及腹部超声等辅助诊断。
(二)医源性原因
1.放置宫内节育器:部分女性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可出现非月经期阴道出血,与节育器刺激子宫内膜有关,一般在放置后3-6个月逐渐适应,若长期不适应可考虑取出节育器,通过妇科超声检查了解节育器位置等情况。
2.药物影响:如服用紧急避孕药后,可出现撤退性出血,表现为非月经期阴道出血,多发生在服药后1周左右,一般量较少,由于紧急避孕药激素含量高,对内分泌影响较大,不建议频繁使用,尤其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等特殊病史的女性需谨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