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二者在组织学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需根据不同情况综合制定诊疗方案。
一、定义与起源
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是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布广泛,可产生肽类和胺类激素,NETs可发生在全身多个部位,如胃肠道、胰腺、肺等,其起源细胞为具神经内分泌分化功能的细胞。
间质瘤(GISTs):主要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多发生于胃和小肠,是一类独立的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
二、组织学特征
神经内分泌肿瘤: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巢状、腺泡状或菊形团样排列,细胞形态多样,可表现为圆形、多边形等,细胞质内可含有神经内分泌颗粒,免疫组化常表达神经内分泌相关标志物,如突触素(Synaptophysin)、嗜铬粒蛋白A(CgA)等阳性。
间质瘤:肿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混合性细胞,细胞排列呈束状、编织状等,免疫组化通常CD117(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DOG-1(犬尿氨酸酶同源物)阳性,而神经内分泌标志物阴性。
三、临床表现差异
神经内分泌肿瘤:因发生部位不同症状多样,发生在胃肠道的NETs可出现腹痛、腹泻、便血、肠梗阻等症状,发生在胰腺的NETs可引起胰岛素分泌异常导致低血糖表现(如心慌、多汗、手抖、意识障碍等),发生在肺的NETs可出现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部分功能性NETs可分泌过量激素引起相应的综合征,如类癌综合征等,表现为皮肤潮红、腹泻、哮喘等。
间质瘤:常见症状与肿瘤部位和大小有关,发生在胃的间质瘤多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发生在小肠的间质瘤可出现腹痛、肠梗阻等,较大的间质瘤可能发生破溃出血,导致贫血、黑便等,一般间质瘤无激素分泌相关的特殊综合征表现。
四、影像学表现区别
神经内分泌肿瘤:影像学检查中,如CT或MRI检查,胃肠道NETs可表现为腔内或腔外生长的结节或肿块,增强扫描多有不均匀强化;肺NETs可表现为肺部结节或肿块影,部分有分叶、毛刺等表现,代谢显像如PET-CT检查常显示高代谢表现,因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代谢活跃。
间质瘤:CT或MRI检查可见胃肠道壁向腔内或腔外突出的肿块,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较清,增强扫描肿块实体部分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强化特点有所不同。
五、治疗原则不同
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需根据肿瘤分期、分级及部位等综合决定。早期可考虑手术切除,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NETs,可根据情况采用靶向治疗(如依维莫司等mTOR抑制剂,适用于进展期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化疗(如链脲霉素联合5-氟尿嘧啶等方案用于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等,对于功能性NETs,还需针对激素分泌相关症状进行对症处理。
间质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可切除的间质瘤应争取完整切除,对于不能切除或复发转移的间质瘤,靶向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式,常用药物为伊马替尼,伊马替尼是针对CD117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间质瘤细胞的增殖,对于不能耐受或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舒尼替尼等其他靶向药物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神经内分泌肿瘤和间质瘤在儿童中均较少见,儿童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需更加谨慎,治疗方案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化疗药物的选择需避免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的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进一步研究;儿童间质瘤的治疗同样要权衡手术、靶向治疗等对儿童身体发育的影响,手术需尽量保留器官功能和正常生理结构。
老年患者:老年神经内分泌肿瘤和间质瘤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整体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手术耐受性;在选择靶向治疗或化疗时,要考虑药物对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如老年患者使用伊马替尼时需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妊娠女性:妊娠合并神经内分泌肿瘤或间质瘤较为罕见,治疗时需格外谨慎。妊娠期间的治疗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手术时机的选择需平衡孕妇肿瘤进展和胎儿发育的风险,靶向治疗和化疗在妊娠期间一般禁用,需多学科会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充分考虑母婴的安全和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