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息肉宫腔镜电切术的护理包括术前心理、完善检查、阴道准备;术中体位、生命体征、器械配合;术后一般护理、阴道出血、疼痛、饮食、伤口、尿管护理及出院指导;还有并发症子宫穿孔、感染、宫腔粘连的观察与护理,从多方面保障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
完善相关检查:协助患者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心电图等各项检查,了解患者身体状况,评估手术耐受性,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提前与相关科室沟通,做好术前准备,控制基础疾病在相对稳定状态。
阴道准备:术前需进行阴道清洁准备,一般于术前3天开始用碘伏溶液进行阴道擦洗,每天1-2次,目的是减少阴道内细菌数量,降低术后感染风险,操作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阴道黏膜,尤其对于老年患者,阴道黏膜较脆弱,更要小心。
术中护理
体位护理:患者取膀胱截石位,要注意调整体位,使其舒适且利于手术操作,同时要保护患者隐私,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中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因为手术过程中可能因刺激等因素导致生命体征波动,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要密切关注。
器械配合:准确传递手术器械,确保手术顺利进行,配合医生进行宫腔镜电切操作,及时提供所需物品。
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继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每0.5-1小时监测一次,直至平稳,关注患者有无头晕、心悸等不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不明显,需更加细致观察。
体位与活动: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如无特殊情况,6小时后可协助患者翻身、活动四肢,24小时后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但活动要适度,根据患者体力逐渐增加活动量,年轻患者体力较好可适当增加活动强度,老年患者则要循序渐进。
阴道出血观察:密切观察阴道出血情况,包括出血量、颜色等,正常情况下术后会有少量阴道出血,若出血量多于月经量或出血颜色鲜红且逐渐增多,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不同年龄患者术后阴道出血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对生育的影响,要及时评估出血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疼痛护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对于轻度疼痛可采用心理疏导等非药物方法缓解,如与患者聊天分散注意力等;对于中重度疼痛,可根据情况遵医嘱给予适当镇痛措施,但要注意药物对不同年龄、身体状况患者的影响,优先考虑对患者影响小的方式,比如老年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强效镇痛药过量。
饮食护理:术后6小时可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保证营养摄入,促进身体恢复,要根据患者年龄、消化功能等调整饮食种类和量,比如老年患者消化功能较弱,饮食要更细软、易消化。
伤口护理: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若有异常及时处理,对于采用宫腔镜电切术的患者,虽然体表无明显切口,但要注意阴道内情况的观察和护理。
尿管护理:若术后留置尿管,要保持尿管通畅,做好尿管周围的清洁,定期更换尿袋等,观察尿液颜色、性状等,一般术后1-2天可根据情况拔除尿管,拔除尿管后要鼓励患者自行排尿,观察排尿情况,对于有排尿困难的患者,可采取诱导排尿等措施,老年患者可能因术后身体不适等更容易出现排尿问题,要加强护理。
出院指导: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如休息时间、禁止性生活及盆浴的时间(一般术后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及盆浴)、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等内容,不同年龄患者的休息和恢复时间要求可能有所不同,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比如年轻患者可能需要更关注术后生育相关的复查时间等。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子宫穿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加剧、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表现,一旦怀疑子宫穿孔,要立即报告医生,配合进行相应处理,不同患者对子宫穿孔的耐受程度不同,尤其是有子宫手术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更要警惕。
感染: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有无阴道分泌物增多、异味等情况,若发生感染,要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加强切口及阴道的护理,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感染的风险更高,要特别注意预防和及时处理。
宫腔粘连:关注患者术后月经情况,如月经量是否减少、经期是否规律等,若出现月经异常,要考虑宫腔粘连的可能,必要时协助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年轻患者尤其要关注宫腔粘连对未来生育的影响,及时发现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