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早期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维持生命体征、吸氧)、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动脉溶栓)、神经保护治疗(如依达拉奉)、抗血小板治疗(符合指征尽早用)及一般支持与并发症防治(营养支持、防治肺炎、深静脉血栓等),不同年龄、性别、基础病史患者治疗需个体化权衡利弊与风险。
一、一般治疗
1.维持生命体征
对于脑梗塞早期患者,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呼吸、心率等。如果患者存在发热情况,要积极寻找发热原因,若是感染因素导致,需根据感染类型等采取相应措施;对于血压异常,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脑梗塞急性期血压升高是机体对颅内压增高的一种代偿反应,当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时,可暂不降压,若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可谨慎选用降压药物;呼吸方面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进行吸氧等措施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心率异常时也需及时处理。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生命体征正常范围略有差异,例如老年人基础心率可能相对较慢,但也需维持在合理范围,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等生命体征也可能有一定变化,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心脏病等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复杂,需要更密切且个体化的监测。
2.吸氧
给予吸氧治疗,改善脑缺氧状况。一般可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如轻度缺氧可给予1-3L/min,中重度缺氧可适当增加氧流量,但需注意避免氧中毒等情况。对于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吸氧需更加谨慎,要根据其血气分析等结果调整吸氧方式和流量。
二、再灌注治疗
1.静脉溶栓
适用情况:在脑梗塞发病4.5小时内(rt-PA)或6小时内(尿激酶),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的适应证包括脑功能缺损症状持续存在至少30分钟,脑CT等影像学检查已排除颅内出血,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等;禁忌证包括既往有颅内出血史,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近2-4周有严重外伤史或大手术史,近3周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史,近2周内进行过不可压迫部位的穿刺,血压异常(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有出血倾向等。不同年龄患者静脉溶栓的风险和获益需综合评估,老年人血管弹性差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但如果符合适应证仍可考虑;女性在月经等特殊时期溶栓需权衡出血风险;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溶栓时需更严格控制相关指标。
2.动脉溶栓
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梗塞,在发病6-24小时内可考虑动脉溶栓治疗。动脉溶栓相比静脉溶栓能更直接地使闭塞血管再通,但操作相对复杂,有一定的血管穿刺相关风险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与静脉溶栓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更强调针对大血管闭塞的情况。
三、神经保护治疗
1.常用药物及机制
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使用依达拉奉时需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对肾功能的影响等,有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要更谨慎评估用药。
四、抗血小板治疗
1.适用情况及药物选择
在脑梗塞早期,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可尽早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一般在发病后48-72小时开始使用阿司匹林。但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要注意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女性在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使用需权衡利弊,有胃溃疡等病史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需同时采取胃黏膜保护等措施。
五、一般支持及并发症防治
1.营养支持
对于不能经口进食或进食不足的脑梗塞早期患者,需给予营养支持,可通过鼻饲等方式补充营养,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不同年龄患者对营养的需求不同,例如儿童脑梗塞患者营养需求要根据其生长发育阶段进行个体化调整;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可能减退等,营养支持需更注重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和易消化吸收。
2.防治并发症
肺炎:要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炎的发生。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尤其要注意口腔卫生,减少口腔细菌滋生导致的肺部感染风险。
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可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气压治疗等方法。不同年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不同,老年人活动少等是高危因素,女性在产后等特殊时期也有一定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