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又称半身不遂,是急性脑血管病常见症状,病因有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颅脑外伤、脑部肿瘤等;临床表现有运动功能障碍(上下肢异常)、肌张力异常(急性期降低、恢复期增高)及伴随感觉、言语障碍等;诊断靠神经系统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康复治疗包括早期康复干预、运动功能训练(被动、主动运动)、物理因子治疗等,不同人群康复需个性化方案以促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一、病因
1.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卒中:如脑梗死,多因脑血管狭窄、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影响运动传导通路而引起偏瘫。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可使脑血管管腔狭窄,进而引发脑梗死导致偏瘫,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这些疾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脑梗死发生风险,从而增加偏瘫发生几率。
出血性卒中:如脑出血,多因脑血管破裂,血液积聚压迫周围脑组织,破坏运动相关的神经结构,导致偏瘫。高血压是引发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血压突然升高时容易导致脑血管破裂,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发病率较高。
2.颅脑外伤:头部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时,可能会损伤大脑内控制运动的区域或传导束,从而导致偏瘫,这种情况可见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头部撞击等外伤场景,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生,年轻人因意外事故导致颅脑外伤进而出现偏瘫的情况相对较多。
3.脑部肿瘤:颅内肿瘤逐渐生长,压迫周围脑组织及神经,影响运动功能相关的神经结构,可引起偏瘫。脑部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肿瘤的性质不同,对身体的影响及出现偏瘫的时间等也有所差异,良性肿瘤如果位置关键也可能较早引起偏瘫症状。
二、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上肢:表现为上肢无法正常抬起、屈曲、伸展等,例如患者不能自行穿衣、梳头,手握东西时无力,可能出现持物掉落等情况。
下肢:行走时出现划圈步态,即患侧下肢迈步时下肢伸直、内收,脚尖下垂并向内旋转,像画圈一样行走,上下楼梯困难等。
2.肌张力异常
急性期:可能出现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肢体松软,活动时阻力减小。
恢复期:多出现肌张力增高,患侧肢体变得僵硬,如上肢屈肌肌张力增高,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
3.其他伴随症状:可能伴有感觉障碍,如患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还可能伴有言语障碍,如失语症或构音障碍等,在脑血管疾病导致的偏瘫中较为常见。
三、诊断方法
1.神经系统查体:通过对患者肢体运动、肌张力、感觉等方面进行详细检查,初步判断运动功能障碍情况以及可能受损的神经部位。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以快速明确是否有脑出血等情况,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清晰显示脑部出血的部位、范围等。
头颅MRI:对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比CT更敏感,能够更早发现脑组织的病变情况,尤其是对于后颅窝等部位的病变显示更清晰,还可以更细致地观察脑部组织的细微结构变化。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干预: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预防患肢关节挛缩、变形等,例如将患侧上肢保持在功能位,防止肩关节半脱位等情况发生。
2.运动功能训练
患肢被动运动:由康复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关节活动,如屈伸、旋转等运动,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适用于早期患者肢体活动能力较差时。
患肢主动运动:鼓励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主动运动训练,从简单的握拳、伸指等动作开始,逐渐过渡到坐起、站立、行走等运动,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这需要患者有一定的主动性和配合度,在康复过程中逐步增强患肢的力量和协调性。
3.物理因子治疗:如电刺激疗法,通过电刺激来促进肌肉收缩,改善肌肉功能;还有针灸等中医疗法也可以辅助改善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但需由专业人员操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对于偏瘫患者,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康复过程中都需要专业的评估和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制定,以最大程度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例如儿童发生偏瘫多因先天性脑部发育异常或某些特殊的脑部疾病等,康复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采用更适合儿童的康复方式;女性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需要考虑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状态,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等;有不同基础病史的患者在康复时要结合其基础疾病情况进行综合康复,如合并糖尿病的偏瘫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