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童有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表现为大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姿势因肌张力异常或原始反射异常等改变;肌张力有增高时被动运动阻力大似弯曲铅管或齿轮样强直、降低时肢体松软;反射有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及2岁后巴氏征仍阳性等异常;存在智力、语言及感知觉障碍,约三分之二伴智力低下、部分有语言障碍、可有感知觉异常;约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合并癫痫发作,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就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等方案帮助孩子提高生活质量和功能水平。
运动发育落后:脑瘫儿童在大运动发育方面往往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比如正常婴儿3个月左右能抬头,而脑瘫儿童可能4-5个月甚至更晚仍不能抬头;正常婴儿1岁左右能独站行走,脑瘫儿童可能到2-3岁甚至更晚还不能独站或行走不稳。这是因为脑部受损影响了运动功能的正常发育进程,与年龄相关的运动里程碑未能按时达成。
姿势异常:常见的有肌张力异常导致的姿势改变,如肌张力增高时可出现角弓反张(头向后仰,背肌强力收缩,躯干呈弓形)、四肢僵硬呈内收内旋姿势;肌张力降低时可表现为四肢松软,姿势松软无力。另外,还可能出现异常的握持反射、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等情况,这些都与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正常调控有关,与儿童的神经发育阶段不匹配。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可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例如检查者活动患儿肢体时,感觉如同弯曲铅管一样的阻力(铅管样强直),若伴有震颤则类似弯曲齿轮的感觉(齿轮样强直)。这是由于脑部病变使得神经对肌肉的调节失衡,导致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与正常肌肉在放松和收缩时的协调状态不同,受年龄相关的正常神经肌肉调节机制影响异常。
肌张力降低:患儿肢体松软,活动时感觉缺乏正常的张力支撑。比如抱起患儿时,感觉像抱一团棉花,肢体不能很好地保持正常的姿势和位置。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影响了神经对肌肉张力的正常维持,与儿童应有的正常肌张力状态不符,在相应年龄阶段不能呈现出正常的肌肉张力表现。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新生儿具有觅食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一般在出生后3-4个月左右逐渐消失。而脑瘫儿童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如握持反射在4个月后仍不消失,拥抱反射持续存在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干扰了正常的神经反射发育进程,与正常的反射发育年龄规律相悖,反映出脑部神经调控反射的功能出现异常。
病理反射阳性:2岁以内正常儿童的巴氏征可呈阳性,但如果脑瘫儿童在2岁后巴氏征仍为阳性,则属于异常情况。这是由于脑部受损导致神经传导通路异常,使得本应在特定年龄阶段消失的病理反射持续存在,与正常儿童的反射发育年龄特征不一致,提示脑部运动神经功能存在障碍。
智力、语言及感知觉障碍
智力障碍:约有2/3的脑瘫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表现为认知、理解、学习等能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影响了大脑的发育和功能,进而影响了与智力相关的脑区功能,与儿童正常的智力发育进程不相符,在智力水平上落后于同年龄段儿童。
语言障碍:部分脑瘫儿童存在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等问题。有的表现为说话晚,有的说话不清、发音困难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语言中枢及相关神经通路的功能,使得语言的表达、理解等功能受到影响,与正常儿童随年龄增长应有的语言发育水平存在差距。
感知觉障碍:可能出现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觉异常。比如对视觉刺激的反应迟钝,对声音的定位不准确,对触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等。这是因为脑部受损影响了感知觉相关脑区的功能,导致儿童在感知外界信息时出现与正常情况不同的表现,与正常儿童应有的感知觉发育和功能状态不一致。
癫痫发作
约有1/3-1/2的脑瘫儿童合并癫痫,尤其是痉挛型双瘫、四肢瘫的患儿更容易发生癫痫。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可表现为全身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导致脑神经元异常放电,与正常脑部神经元的稳定放电状态不同,由于脑部损伤的病理基础存在,使得癫痫发作成为可能,影响儿童的神经系统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
对于脑瘫儿童,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上述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早期的评估和干预,以最大程度促进孩子的功能改善和发展,同时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照顾,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等方案,注重在不同年龄阶段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帮助孩子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功能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