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偏瘫的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了解发病情况与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和一般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有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综合这些结果做出诊断并明确病因,如结合头颅CT、MRI、DSA等影像学及血液、脑脊液等实验室检查,根据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疾病后确定小儿急性偏瘫并明确病因。
一、病史采集
1.发病情况
询问起病急缓,小儿急性偏瘫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需了解具体起病时间。对于婴幼儿可能通过家长观察其肢体活动变化来判断,如一侧肢体活动减少等情况。
了解起病前有无感染史,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可能是小儿急性偏瘫的诱因,不同年龄小儿感染类型可能有差异,比如婴幼儿常见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等。
有无外伤史,头部外伤等可能导致脑血管损伤引发急性偏瘫。
有无基础疾病史,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可能导致心源性栓子形成,进而引发脑血管事件导致急性偏瘫。
2.症状表现
关注运动障碍表现,一侧肢体无力是主要表现,观察患儿肢体活动情况,如一侧上肢不能抬举、一侧下肢行走无力等。还需注意有无肌张力改变,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或降低。
有无感觉障碍,询问患儿是否有感觉异常,如麻木等,但小儿可能较难准确表达,需结合家长观察。
有无语言障碍,若病变累及语言中枢,可出现失语等语言障碍表现,不同年龄小儿语言发育阶段不同,表现可能有所差异。
有无意识障碍,部分患儿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需明确意识障碍的程度和变化情况。
二、体格检查
1.神经系统检查
肌力检查:通过让患儿做肢体屈伸、抬举等动作来评估肌力,采用0-5级肌力评分法,明确一侧肢体肌力减退的程度。
肌张力检查:触摸肌肉感受肌张力,可分为增高、降低等情况,如痉挛性偏瘫时多表现为肌张力增高。
反射检查:包括腱反射,如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患侧可能出现反射亢进或减弱;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等,阳性提示锥体束受损。
感觉检查:对于较大儿童可通过痛觉、触觉等检查判断有无感觉障碍,婴幼儿可观察其对刺激的反应。
共济运动检查:对于年长儿可检查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等,了解有无共济运动障碍,若病变累及小脑等部位可能出现共济失调表现。
2.一般体格检查
检查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了解患儿整体状况。如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小儿急性偏瘫可能伴有体温升高;心源性因素引起的可能有心率、心律异常等。
检查头部有无外伤体征,如头皮血肿、颅骨压痛等;检查心脏情况,有无心脏杂音等,判断是否存在心源性栓子等可能。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可用于排除脑出血等情况,发病数小时后可能发现低密度梗死灶,但早期可能阴性。对于婴幼儿,由于颅骨较薄等特点,CT检查需谨慎操作,注意辐射剂量。
头颅MRI:对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更高,发病后数小时即可发现缺血病灶,能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病变的部位、范围等,对于小儿急性偏瘫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段小儿头颅MRI表现可能因脑发育阶段不同而有差异,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脑血管造影(DSA):可明确脑血管有无狭窄、闭塞、畸形等情况,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怀疑脑血管畸形等血管病变导致小儿急性偏瘫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此项检查。
2.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了解有无感染等情况,如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变化;凝血功能检查,排查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脑血管事件;自身抗体检查,如抗核抗体等,排查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小儿急性偏瘫;血糖、血脂等检查,了解患儿代谢情况,某些代谢异常可能与小儿急性偏瘫有关。
脑脊液检查:一般情况下不作为常规检查,当怀疑感染性疾病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病原学等,如病毒性脑炎等感染性疾病可能有脑脊液异常改变。
四、诊断要点
综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首先根据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一侧肢体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结合头颅影像学发现的脑部缺血或其他病变,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后做出小儿急性偏瘫的诊断。同时需进一步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如血管病变、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不同病因导致的小儿急性偏瘫,治疗和预后有所不同,因此明确病因对于小儿急性偏瘫的诊断和后续处理至关重要。例如,由感染引起的小儿急性偏瘫,在诊断时需重点围绕感染相关检查寻找依据;对于怀疑血管畸形导致的,需通过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