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有其典型表现及受年龄、生活方式、病情进展等影响)、肌强直(屈伸肌肌张力同时增高,分铅管样和齿轮样,影响运动功能,受年龄、女性激素、生活方式、病情等影响)、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动作慢笨,有面具脸、小写症等,受年龄、生活方式、病情等影响)、姿势步态异常(早期及进展后表现,增加跌倒风险,受年龄、女性骨密度、生活方式、病情等影响);非运动症状包括感觉障碍(嗅觉减退等,受年龄、女性特殊时期、生活方式、病情等影响)、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等,受年龄、性别差异、生活方式、病情等影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便秘、多汗等,受年龄、女性内分泌、生活方式、病情等影响)、精神障碍(抑郁等,受年龄、女性情感、生活方式、病情等影响)。
肌强直:表现为屈肌和伸肌肌张力同时增高,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增加,呈“铅管样强直”,若伴随震颤则呈“齿轮样强直”。肌强直会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导致患者活动困难,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年龄较大的患者肌强直可能更为明显,女性在绝经后激素变化可能对肌强直有一定影响,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的人群肌强直可能进展更快。
运动迟缓:可表现为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如面部表情减少,呈现“面具脸”;书写时字体变小,称为“小写症”等。运动迟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洗漱等动作变得困难,年龄是影响运动迟缓进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运动迟缓可能逐渐加重,男性和女性在运动迟缓的发病机制上无本质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环境的人群可能运动迟缓进展加速,有帕金森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人群运动迟缓会明显加重。
姿势步态异常:早期表现为走路时患侧上肢摆臂幅度减小或消失,下肢拖曳;病情进展后,出现姿势平衡障碍,晚期容易跌倒。姿势步态异常会增加患者跌倒的风险,进而可能导致骨折等其他损伤,老年人由于平衡能力本身下降,姿势步态异常更容易引发跌倒,女性在绝经后骨密度下降,跌倒后骨折风险更高,生活方式中经常久坐不动的人群姿势步态异常可能更严重,有帕金森病史且平衡功能训练不足的人群姿势步态异常会加重。
非运动症状
感觉障碍:早期可能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这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且可能早于运动症状数年。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感觉障碍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年龄较大的患者感觉障碍可能更明显,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对感觉障碍更敏感,生活方式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出现感觉障碍,有帕金森病史的人群感觉障碍可能随病情发展而加重。
睡眠障碍:常见的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等。睡眠障碍会影响患者的休息和整体健康状况,年龄增长会使睡眠障碍在帕金森病患者中更常见,男性和女性在睡眠障碍的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生活方式中作息不规律的人群睡眠障碍可能更严重,有帕金森病史且情绪不佳的人群睡眠障碍会加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便秘、多汗、体位性低血压、排尿障碍等。便秘是较为常见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会给患者带来排便困难等问题,年龄较大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更易出现,女性在更年期由于内分泌变化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生活方式中饮食不均衡、缺乏膳食纤维摄入的人群便秘可能更严重,有帕金森病史且胃肠功能本身较弱的人群便秘会加重;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从卧位或坐位站起时血压突然下降,导致头晕甚至跌倒,老年人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更高,女性在血压调节方面可能相对男性更易受影响,生活方式中突然站起等不良体位变化习惯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有帕金森病史且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差的人群体位性低血压会更明显;排尿障碍包括尿频、尿急、尿失禁或排尿困难等,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年龄因素是排尿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男性和女性在排尿障碍的具体表现上可能因解剖结构差异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中饮水习惯异常的人群排尿障碍可能更严重,有帕金森病史且泌尿系统功能受影响的人群排尿障碍会加重。
精神障碍:常见的有抑郁、焦虑,也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年龄较大的患者发生精神障碍的风险可能增加,女性在情感方面相对更敏感,可能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孤独、缺乏社交的人群精神障碍可能更易发生,有帕金森病史且心理调节能力差的人群精神障碍会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