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与癣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面存在不同。神经性皮炎病因与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好发于多处,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止痒等为主;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不同类型表现不同,可通过真菌镜检等确诊,治疗以抗真菌为主。
一、病因方面
神经性皮炎: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神经精神因素(如情绪波动、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关系密切,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局部刺激(如衣领摩擦、搔抓、化学物质刺激等)也可能诱发。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更容易患上神经性皮炎,有研究表明约60%-80%的神经性皮炎患者存在精神神经因素的影响。
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等。其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患者、患癣的动物,或者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拖鞋、毛巾、浴盆等。不同类型的癣,其好发的部位和感染的皮肤癣菌种类可能有所不同,比如足癣主要由红色毛癣菌等感染引起,头癣可由许兰毛癣菌等感染所致。
二、临床表现方面
神经性皮炎:
好发部位:多见于颈部两侧、项部、肘窝、腘窝、骶尾部、腕部、踝部,也可见于腰背部、眼睑、四肢及外阴等部位。
皮肤损害:初期为局部皮肤瘙痒,搔抓后出现圆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质地较为坚实,表面光滑或覆有少量鳞屑,丘疹逐渐融合成片,形成苔藓样变,皮肤纹理加深、皮嵴隆起,皮损边界清楚。一般为单侧或双侧对称性分布。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能患病,但中青年较为多见,男性和女性患病概率无明显显著差异,生活方式上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皮肤易受刺激的人群更易发病。
癣:
不同类型的表现:
体癣:好发于面、颈、躯干和四肢等部位,皮损初起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随后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形成环状或多环状,边缘隆起,伴有瘙痒。
足癣:可分为水疱型、间擦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水疱型多发生在足跖、足缘,为深在性小水疱,疱液清,壁厚而紧张,伴有瘙痒;间擦糜烂型常见于趾间,尤其是第3-4和4-5趾间,皮肤浸渍、发白、糜烂,去除浸渍的表皮后,基底呈红色,剧烈瘙痒;鳞屑角化型表现为足跖、足跟及足侧缘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疼痛明显。
头癣:多见于儿童,尤其是学龄儿童,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癣和脓癣。黄癣初起为红色丘疹,逐渐形成碟形黄色痂皮,称黄癣痂,有鼠尿臭味,毛发干枯、无光泽,易折断,病情迁延不愈可导致瘢痕性脱发;白癣初期为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鳞屑斑,病发外围有一圈白色套状鳞屑,称菌鞘,病发容易折断,一般青春期可自愈,不留瘢痕;黑癣皮损为多数散在点状鳞屑斑,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呈黑色小点;脓癣是一种急性化脓性头皮感染,表现为成群的炎性毛囊性丘疹,逐渐融合成隆起的炎性肿块,质地软,有波动感,表面有多数蜂窝状排脓小孔,可伴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愈后留有瘢痕和永久性脱发。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神经性皮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一般无需特殊实验室检查,若合并感染等情况,可能会有血常规等检查异常,如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但这些并非特异性改变。
癣:
真菌镜检:取皮损边缘的鳞屑或病发进行真菌镜检,若见到菌丝或孢子可明确诊断。例如,对于体癣、足癣等,真菌镜检阳性率较高。
真菌培养:将采集的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可进一步鉴定皮肤癣菌的种类,有助于明确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治疗。不同种类的皮肤癣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形态、颜色等有所不同,通过培养可以准确区分病原菌种类。
四、治疗方面
神经性皮炎:治疗目的主要是止痒,避免搔抓,恢复皮肤正常形态。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对于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精神紧张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不同年龄人群用药需考虑差异,儿童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时应选择弱效制剂,且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老年人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等。
癣:主要是抗真菌治疗,根据不同的癣的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外用抗真菌药物有咪唑类(如酮康唑乳膏等)、丙烯胺类(如特比萘芬乳膏等);对于病情较严重、外用药物疗效不佳或头癣等情况,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儿童头癣治疗时要注意选择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且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