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需评估患者、做肠道和皮肤准备,麻醉可选硬膜外或全身麻醉,手术包括体位与切口、探查腹腔、处理卵巢囊肿(良性可选剥离或切除,恶性可能扩大范围,术后送病理)、关闭腹腔,术后要监测生命体征、护理切口、促进肠道恢复、观察并发症。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月经史、既往手术史、过敏史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考虑因素有所不同,如育龄期女性需关注卵巢囊肿对生育的可能影响,老年患者则需评估全身状况对手术的耐受性。例如,有多次盆腔手术史的患者,腹腔粘连风险增加,术前需通过影像学等检查充分评估粘连情况。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以明确卵巢囊肿的大小、位置、质地等。同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传染病筛查、心电图、胸部X线或CT等,全面了解患者身体状况,评估手术风险。
2.肠道准备
一般在术前1-2天开始准备,口服泻剂或进行清洁灌肠,目的是清空肠道,减少术中污染风险,便于手术操作,尤其是对于盆腔粘连可能较严重的患者,清洁肠道可提供更好的手术视野。
3.皮肤准备
手术前1天进行皮肤准备,范围包括下腹部至大腿上1/3,要求彻底清洁皮肤,去除毛发等,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概率。
二、麻醉
通常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全身麻醉适用于病情较复杂、预计手术时间较长或患者对疼痛耐受性差等情况;硬膜外麻醉相对更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好、手术时间较短的患者。麻醉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
三、手术步骤
1.体位与切口
患者取仰卧位,一般采用下腹正中切口或旁正中切口。下腹正中切口便于暴露盆腔,长度根据囊肿大小等情况而定,通常在10-20cm左右。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依次切开腹直肌前鞘、分离腹直肌,切开腹横筋膜、腹膜进入腹腔。
2.探查腹腔
进入腹腔后,首先观察腹腔内情况,包括有无粘连、囊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侧卵巢情况等。对于有粘连的情况,要仔细分离粘连,避免损伤周围脏器。例如,若囊肿与肠管粘连,需用钝性和锐性分离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分离粘连,操作要轻柔,防止肠管损伤。
3.处理卵巢囊肿
剥离或切除囊肿:如果是良性卵巢囊肿,根据囊肿情况选择剥离或切除。若囊肿较小,可行囊肿剥除术,用组织钳提起囊肿表面组织,沿囊肿包膜外进行分离,逐步将囊肿从卵巢组织上剥离下来。如果囊肿较大或怀疑为恶性,可能需要行患侧附件切除术,即切除包括卵巢、输卵管在内的患侧附件。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囊液外溢,若囊肿破裂,要及时吸净囊液,并彻底冲洗腹腔,防止囊液种植引起腹膜种植转移。
送病理检查:将切除或剥除的囊肿送快速病理检查,以明确囊肿性质,指导进一步手术范围的确定。如果快速病理提示为恶性,可能需要扩大手术范围,如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等,但这需根据具体病理结果和患者整体情况综合判断。
4.关闭腹腔
彻底止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去除可能存在的血液、囊液等异物。然后逐层关闭腹腔,先缝合腹膜,再依次缝合腹横筋膜、腹直肌前鞘、皮下组织和皮肤。缝合过程要保证层次对齐,松紧适度,以利于切口愈合。
四、术后注意事项
1.一般监测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一般每小时监测1次,平稳后可适当延长监测间隔。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频率和力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2.切口护理
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渗血等情况。定期更换切口敷料,一般术后2-3天更换一次敷料,若切口出现异常,要及时处理。对于肥胖患者或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切口感染风险较高,要更加注重切口的观察和护理。
3.肠道功能恢复
术后鼓励患者尽早排气、排便,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根据患者情况,术后6小时可指导患者在床上适当翻身、活动四肢,术后1-2天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对于胃肠功能恢复较慢的患者,可适当给予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辅助,但需谨慎使用,避免不良反应。
4.并发症观察
密切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如腹腔内出血、感染、肠梗阻等。腹腔内出血可表现为腹痛加剧、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若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进行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再次手术止血等。对于感染,要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等进行治疗。
不同患者由于个体差异,手术具体步骤可能会有所调整,整个手术过程都要以患者安全为首要原则,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等手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