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包括康复评估、运动康复、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康复护理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康复评估是第一步,运动康复分急性期和恢复期,物理因子治疗有电疗、温热疗法等,作业治疗可提升生活等能力,康复护理包含皮肤和心理护理,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个性化且密切观察反应。
一、康复评估
康复评估是偏瘫康复的第一步,需要由专业康复医师和治疗师进行。通过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肌张力、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例如,通过Fugl-Meyer评估量表来量化评估肢体运动功能,了解患者各关节活动度、肌力、平衡等情况;通过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判断患者在进食、穿衣、如厕等方面的自理能力。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其康复评估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如老年患者可能更关注平衡和跌倒风险评估,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在评估运动负荷时需更加谨慎。
二、运动康复
(一)急性期运动康复
在发病急性期(一般指发病后1-2周内),主要进行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等。良肢位摆放可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例如仰卧位时,患侧肩部用枕头垫高,上肢伸展,手腕背伸;患侧臀部和大腿下垫枕头,防止髋关节外旋。关节被动活动要在无痛范围内进行,每天数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维持关节活动度,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活动的力度和频率可根据其耐受程度适当调整,女性患者可能在关节活动时需更轻柔操作以避免不适。
(二)恢复期运动康复
1.肌力训练:当患者肌力有所恢复时,进行主动助力运动或主动运动。例如,患者肌力1-2级时,可在治疗师辅助下进行助力运动;肌力3级以上时,进行主动运动。可以通过渐进抗阻训练等方法增强肌力,如让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屈伸动作,逐渐增加阻力。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需结合其身体状况调整,有长期久坐生活方式的患者开始训练时强度不宜过大。
2.平衡与步行训练:平衡训练可从静态平衡开始,逐渐过渡到动态平衡。比如让患者坐在椅子上,保持身体平衡,然后进行重心转移训练;步行训练则包括站立平衡、摆臂训练、迈步训练等。对于有偏瘫病史较长的患者,平衡和步行训练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重复练习。
三、物理因子治疗
(一)电疗
如低频电刺激,可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改善肌肉张力。低频电刺激通过电极片贴附在患侧肌肉上,产生低频电流刺激肌肉。不同年龄患者对电刺激的耐受电流强度不同,儿童需使用较低强度电流;对于有皮肤感觉障碍的患者,要注意电极片粘贴位置和电流强度,避免烫伤等。
(二)温热疗法
包括蜡疗、红外线照射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蜡疗时将加热的蜡敷在患侧肢体,利用蜡的温热作用和机械压迫作用促进血液循环;红外线照射则是通过红外线的热效应,改善组织营养。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迟钝,在温热疗法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防止烫伤。
四、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旨在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工作、休闲能力。例如,进行穿衣训练,包括教患者如何使用患侧上肢穿脱衣服;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如使用筷子、拼图等,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对于不同性别患者,作业治疗内容可适当调整,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与日常生活中美容、烹饪等相关的作业训练。有不同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在作业治疗中要注意避免皮肤损伤等情况。
五、康复护理
(一)皮肤护理
偏瘫患者由于肢体活动受限,容易发生压疮,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长期卧床患者,骨隆突处可使用气垫床或减压垫。不同年龄患者皮肤的耐受性不同,儿童皮肤更娇嫩,需更加细心护理;老年患者皮肤松弛,血液循环相对较差,更要注意避免压疮。
(二)心理护理
偏瘫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要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家人和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康复。不同性别患者心理反应可能有所不同,女性患者可能更易出现情绪波动,需给予更多心理关怀。有特殊病史如既往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心理护理要更加专业和谨慎。
六、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训练时间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一般每次训练30-6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反应,如出现不适或病情变化,要及时调整康复方案。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都要个性化调整康复训练计划,确保康复训练安全有效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