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常见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病与神经递质失衡等有关,6岁前起病,男多于女,表现为注意缺陷等,靠临床等诊断,用心理行为和药物治疗;抽动症是神经精神障碍,发病与神经递质等有关,2-15岁起病,男多于女,有运动和发声抽动等,靠表现等诊断,用心理行为和药物治疗,儿童和青少年患者需特殊关注。
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一种以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与大脑基底核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遗传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相关,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关基因位点与多巴胺代谢等通路有关,心理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等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临床表现
多动症
注意缺陷:在学习、活动或其他活动中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例如在课堂上常走神,不能持续听讲,容易被周围事物吸引;写作业时经常拖拉,易受外界干扰而分心。
多动:表现为过度活动,在不该活动的场合也难以安静,如坐不住,经常在座位上扭动,小动作多,或擅自离开座位,在教室或其他场所来回奔跑、攀爬等;手脚动作多,常动手动脚,难以安静地玩耍。
冲动任性: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做事不顾及后果,比如不能耐心等待,常打断别人谈话或活动,做事常凭一时兴趣,难以遵守规则。
抽动症
运动性抽动:多为简单运动抽动,如眨眼、挑眉、耸鼻、伸舌、点头、摇头、耸肩等,逐渐发展为复杂运动抽动,表现为重复、刻板的复杂动作,如蹦跳、旋转、模仿他人动作、猥亵行为等。
发声性抽动:简单发声抽动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吸鼻、吐痰、犬吠声等,复杂发声抽动则表现为重复语言、模仿语言、秽语等。抽动症状具有不自主性、突发性、快速性、重复性、非节律性等特点,症状可在数周或数月内有所变化,时轻时重。
发病年龄与性别差异
多动症:通常起病于6岁前,多数患者症状持续到青少年期,甚至成年期。男女比例约为(4-9):1,男孩明显多于女孩。
抽动症:起病年龄多在2-15岁,以5-10岁多见,男孩多于女孩,男女比例约为(3-4):1。
诊断与鉴别诊断
多动症: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史、精神检查等进行诊断,需要排除其他精神障碍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诊断标准参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家长儿童的日常表现、在学校的情况等,结合专业的心理评估量表(如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等)来辅助诊断。
抽动症:根据临床表现、病程特点等进行诊断,需与小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药物引起的异动症等疾病鉴别。小舞蹈症多有风湿热病史,常伴有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降低等,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等检查可协助诊断;肝豆状核变性可通过血清铜蓝蛋白测定、角膜K-F环检查等进行鉴别;药物引起的异动症有明确的药物使用史,停药后症状多可缓解。
治疗与干预
多动症
心理行为治疗:包括行为疗法(如正性强化法、负性强化法等)、认知行为疗法等,通过训练帮助患儿提高注意力、控制多动和冲动行为,家长和教师需要积极配合,为患儿营造良好的环境,制定规律的生活作息等。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等)、非中枢兴奋剂(如托莫西汀等),但药物治疗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考虑患儿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且要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食欲减退、失眠等。
抽动症
心理行为治疗:同样适用行为疗法等,帮助患儿减轻心理压力,避免过度关注抽动症状,家长要给予患儿理解和支持,避免指责、批评患儿,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儿,可暂不用药,观察病情变化;症状较重影响生活学习时,可使用药物治疗,如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硫必利等)、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等),药物使用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嗜睡、乏力、锥体外系反应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无论是多动症还是抽动症患儿,在生长发育阶段都需要特别关注其身心发展。家长和医生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长指标、心理状态等,多动症患儿在学校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帮助其适应学习环境;抽动症患儿要避免其因抽动症状受到同学的嘲笑等,影响心理健康。
青少年患者:处于青春期的多动症和抽动症患者,除了疾病本身的影响外,还面临青春期的身心变化。多动症青少年可能在学业、社交等方面面临更多挑战,需要加强心理辅导和学业支持;抽动症青少年可能因外貌上的抽动表现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要注重其心理健康的维护,鼓励其积极面对生活,参与社交活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