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反复发作需先明确病因针对性处理,阴道炎症、外阴局部病变、全身性因素均可致之,如细菌性阴道病用抗厌氧菌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用抗真菌药等;要注意日常生活管理,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注意饮食、避免搔抓;还需定期复查与随访,遵循医嘱坚持治疗,有全身性疾病者监测相关指标。
一、明确病因并针对性处理
外阴瘙痒反复发作首先要明确病因,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类:
阴道炎症:
细菌性阴道病:由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感。需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遵医嘱治疗,一般可使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等。不同年龄人群,治疗方案可能有差异,育龄女性和更年期女性用药可能有所不同,孕期用药需特别谨慎,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由假丝酵母菌引起,多有外阴瘙痒、灼痛、性交痛以及尿痛,阴道分泌物呈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可通过阴道分泌物镜检等明确诊断,治疗常选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制剂等。对于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需要延长治疗疗程,并积极寻找诱因,如是否存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尿病未控制等情况。
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主要症状是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间或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可通过阴道分泌物查找滴虫来确诊,治疗药物为硝基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性伴侣需同时治疗,治疗期间应避免无保护性交。
外阴局部病变: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以外阴瘙痒为主要症状,多见于50岁左右绝经前后女性,也可见于年轻女性。病变主要累及大阴唇、阴唇间沟、阴蒂包皮、阴唇后联合等处,皮肤增厚似皮革,色素增加,出现苔藓样变。需通过病理检查确诊,治疗上可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瘙痒,如氟轻松软膏等,也可采用物理治疗,但需注意物理治疗可能带来的局部皮肤损伤等问题,对于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外阴硬化性苔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左右女性多见,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性交痛及灼烧感。病变早期皮肤发红肿胀,出现粉红、象牙白色或有光泽的多角形小丘疹,进一步发展皮肤变薄变白,失去弹性。病理检查是确诊依据,治疗可局部应用丙酸睾酮鱼肝油软膏等,也可采用激光治疗等方法,对于有恶变倾向者需手术治疗。
全身性因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尿糖刺激外阴,容易并发外阴瘙痒,部分患者可首先表现为外阴瘙痒,然后才发现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患者出现外阴瘙痒反复发作时,需监测血糖,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黄疸:肝胆疾病引起黄疸时,由于血液中胆盐含量升高,刺激神经末梢可导致全身皮肤瘙痒,包括外阴瘙痒。此时需要针对肝胆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治疗肝炎、解除胆道梗阻等。
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B族维生素缺乏等,可引起皮肤瘙痒,包括外阴瘙痒。需通过饮食或补充剂补充相应维生素,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胡萝卜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谷类、豆类、绿叶蔬菜等。
二、注意日常生活管理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不用刺激性强的洗液,如含有香料、酒精等成分的洗液,清洗时要注意顺序,由前向后清洗,避免将肛门处的细菌带到阴道。
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裤,勤换内裤,换洗的内裤要放在阳光下暴晒,利用紫外线杀菌。
避免长时间穿紧身裤、化纤内裤,这些衣物不透气,会导致局部温度升高、湿度增加,有利于细菌滋生,加重外阴瘙痒。
注意饮食: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等,这些食物可加重外阴瘙痒症状。
减少甜食摄入,因为高糖饮食可能会改变阴道内环境,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繁殖,从而诱发或加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导致的外阴瘙痒。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持皮肤黏膜的健康。
避免搔抓:外阴瘙痒时,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搔抓,但搔抓会导致皮肤破损,容易引起继发感染,加重病情。可以通过轻轻拍打外阴等方式来缓解瘙痒感。
三、定期复查与随访
外阴瘙痒反复发作的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一般建议在治疗后下次月经干净后复查阴道分泌物等相关检查,以了解病情是否治愈或有无复发迹象。对于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等情况,可能需要延长复查间隔时间,并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坚持治疗,不要在症状稍有缓解时就自行停药,以免病情反复。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更要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如血糖等,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