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是常见妇科症状,由多种局部和全身原因引起,诊断需详细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分一般治疗和病因治疗,不同人群外阴瘙痒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幼女要注意清洁和谨慎用药,育龄期女性要注意性生活卫生和不滥用药物,妊娠期女性用药谨慎且要保持清洁,更年期女性可适当补充雌激素并注意局部清洁舒适。
局部原因:
阴道炎症:如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产生大量有异味的分泌物,刺激外阴引起瘙痒;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由假丝酵母菌感染所致,患者外阴瘙痒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还可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滴虫性阴道炎,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阴道分泌物增多且呈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外阴瘙痒部位主要为阴道口及外阴。
外阴局部皮肤病变: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以外阴瘙痒为主要症状,瘙痒程度轻重不一,多见于40岁左右妇女,病变部位皮肤增厚似皮革,色素增加,出现苔藓样变;外阴硬化性苔藓,多见于40岁左右妇女,也可见于幼女,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性交痛及外阴烧灼感,病变早期皮肤发红肿胀,出现粉红、象牙白或有光泽的多角形小丘疹,进一步发展皮肤萎缩变薄变白,失去弹性。
化学品刺激:使用刺激性的卫生巾、卫生护垫,或接触某些洗剂、避孕套等化学物质,可引起接触性dermatitis,导致外阴瘙痒。
不良卫生习惯:不注意外阴局部清洁,经血、阴道分泌物、尿液、粪便等长期刺激外阴,容易引起瘙痒,尤其在经期、孕期、产期等特殊时期更易发生。
蛲虫感染:多见于幼女,夜间蛲虫爬出肛门在外阴产卵,引起外阴及肛门周围瘙痒。
全身原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尿糖对外阴皮肤的刺激,容易并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出现外阴瘙痒,同时可伴有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
黄疸:胆红素在皮肤沉积,刺激神经末梢可引起全身皮肤瘙痒,也可累及外阴。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主要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也可发生于妊娠早期,以皮肤瘙痒为主要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黄疸,也可导致外阴瘙痒。
不明原因外阴瘙痒:部分患者外阴瘙痒原因不明,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外阴瘙痒的诊断方法
详细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瘙痒发生的时间、频率、程度,有无伴随症状如阴道分泌物异常、疼痛、红肿等,月经史、孕产史、个人卫生习惯、近期用药情况等。
体格检查:观察外阴皮肤黏膜的情况,有无充血、红肿、皮疹、溃疡、苔藓样变、色素减退等,检查阴道分泌物的性状、颜色、气味等,必要时进行肛门指诊等检查。
实验室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包括pH值测定、显微镜检查有无滴虫、假丝酵母菌芽孢及菌丝等,以明确是否存在阴道炎症及炎症的类型。
血糖及相关检查:对于怀疑糖尿病引起外阴瘙痒的患者,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以明确血糖情况。
其他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对于全身原因引起外阴瘙痒的患者有辅助诊断价值。
外阴瘙痒的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不用刺激性大的洗剂清洗外阴,穿宽松棉质内裤,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如阴道炎症引起的外阴瘙痒,根据不同的阴道炎类型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可选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等;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选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制剂、咪康唑制剂等;滴虫性阴道炎可选用硝基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等;外阴局部皮肤病变引起的外阴瘙痒,根据具体病变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可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外阴硬化性苔藓可局部应用丙酸睾酮油膏等;对于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外阴瘙痒,积极治疗原发病。
不同人群外阴瘙痒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幼女:幼女外阴瘙痒多与蛲虫感染、不良卫生习惯有关,家长要注意保持幼女外阴清洁,勤换内裤,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驱虫药物。幼女外阴皮肤娇嫩,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外阴瘙痒常见原因有阴道炎症、外阴局部皮肤病变等,此时期女性性生活相对活跃,要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出现外阴瘙痒时要及时就医,不要自行滥用药物,以免延误病情。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原因,容易发生外阴瘙痒,如霉菌性阴道炎在妊娠期发病率较高。妊娠期用药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穿着舒适的内裤。
更年期女性:更年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外阴皮肤黏膜萎缩,容易出现外阴瘙痒等不适,可适当补充雌激素缓解症状,但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同时要注意保持外阴局部的清洁和舒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