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瘤合并子宫肌瘤是子宫同时存在两种良性病变,发病机制分别与子宫肌层损伤、性激素等有关,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腹部包块等,诊断靠超声等检查,对不同人群影响及应对不同,治疗分个体化、非手术(药物等)和手术(肌瘤剔除、子宫切除等)原则。
一、定义
子宫腺肌瘤合并子宫肌瘤是指子宫同时存在子宫腺肌瘤和子宫肌瘤两种病变。子宫腺肌瘤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良性病变;子宫肌瘤则是由子宫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的良性肿瘤。
二、发病机制
(一)子宫腺肌瘤发病机制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造成的子宫肌层损伤,使得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侵入肌层有关,雌激素和孕激素可能参与其发生发展过程,高水平的雌激素可刺激子宫腺肌病病灶生长,孕激素可能促进其增殖并诱导其发生相关炎症反应等。
(二)子宫肌瘤发病机制
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性激素水平(雌激素、孕激素等)及局部生长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例如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含量较正常肌组织高,雌激素可促进子宫肌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刺激肌瘤生长,孕激素也有协同作用。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月经异常:两者都可能导致月经改变,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子宫腺肌瘤患者还可能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深部及腰骶部,且呈周期性发作,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逐渐加剧;子宫肌瘤患者的痛经相对不典型,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痛经,但以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为主要表现,长期月经量过多可导致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2.腹部包块:较大的子宫肌瘤可于腹部触及包块,尤其是浆膜下子宫肌瘤,而子宫腺肌瘤一般腹部包块不明显,除非病灶较大。
3.压迫症状:当肌瘤或腺肌瘤较大时,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相应症状,如压迫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出现便秘等。
(二)体征
妇科检查时可触及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子宫腺肌瘤患者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质地较硬;子宫肌瘤患者则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质地较硬。
四、诊断方法
(一)超声检查
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子宫大小、形态、肌瘤及腺肌瘤的数目、部位、大小等情况。子宫腺肌瘤在超声下多表现为子宫肌层不均匀增厚,可见边界不清的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区;子宫肌瘤超声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
(二)磁共振成像(MRI)
对子宫腺肌瘤和子宫肌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能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尤其是对于子宫腺肌瘤与子宫肌瘤的鉴别,MRI可以更好地显示子宫肌层内病灶的特征。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
(一)育龄女性
1.生育方面:可能影响受孕,子宫腺肌瘤合并子宫肌瘤可能改变子宫的形态和内环境,影响受精卵着床,即使受孕,也可能增加流产、早产等风险。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需要在医生评估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必要时可能需要先进行治疗再尝试受孕。
2.月经相关影响:月经异常可能导致贫血,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关注血红蛋白水平,必要时进行补血等对症处理,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围绝经期女性
1.症状管理:此阶段女性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症状可能有所变化,但仍需关注月经情况、腹部不适等症状,对于症状较轻、接近绝经的患者,可采取期待观察,定期复查;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则需要考虑进一步治疗,如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但手术需权衡利弊。
(三)老年女性
1.健康管理:如果无明显症状,可定期进行妇科检查、超声等监测病变情况,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激素水平进一步下降,病变进展可能相对缓慢;若出现明显症状或病变有异常变化,则需要根据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等综合考虑治疗方案。
六、治疗原则
(一)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生育需求等因素综合制定治疗方案。
(二)非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需求或近绝经期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可缓解痛经和减少月经量,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量丢失等不良反应;还有一些非甾体抗炎药可用于缓解痛经症状等。
2.聚焦超声治疗:对于适合的患者可考虑聚焦超声治疗,通过聚焦超声的能量使病变组织坏死,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三)手术治疗
1.肌瘤剔除术:适用于有生育需求或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可剔除子宫肌瘤和腺肌瘤,但存在复发的可能。
2.子宫切除术:对于无生育需求、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包括全子宫切除或次全子宫切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