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炎会引发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包括疼痛(针刺、烧灼或电击样,程度不一,与神经受损传导异常有关,不同病因疼痛特点有差异)、感觉减退或丧失(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增加外伤风险);运动障碍有肌肉无力(影响肢体活动,严重可致瘫痪,不同部位神经炎致相应部位肌肉无力,机制是神经传导冲动减弱)、肌肉萎缩(长期神经受损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影响精细运动功能);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改变(变薄、干燥、温度异常、色泽改变等,与自主神经受损致皮肤血管舒缩及营养代谢异常有关)、出汗异常(增多或减少,与神经调节汗腺分泌功能失调有关,影响皮肤生理功能),不同人群患神经炎时症状有差异,如儿童症状隐匿且影响生长发育,不同病因致神经炎在不同人群中发生率不同,有特定病史人群风险高且症状与相关因素相关。
神经炎常可引发疼痛症状,多表现为针刺样、烧灼样或电击样疼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有的患者疼痛较为轻微,仅在特定动作或体位时稍有感觉,而有的患者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例如,多发性神经炎患者常可出现四肢远端的疼痛不适,疼痛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这种疼痛的产生与神经受损后神经传导异常有关,受损的神经纤维异常放电,从而导致疼痛感觉的产生。不同病因引起的神经炎,疼痛的特点可能会有所差异,如糖尿病性神经炎引起的疼痛可能相对较为顽固,且常伴有感觉异常。
感觉减退或丧失
患者还可能出现肢体远端的感觉减退,对触觉、痛觉等的感知能力下降。比如用棉签轻触患者肢体远端皮肤,患者可能感觉不如正常时敏锐。严重时可出现感觉丧失,患者对肢体的位置、温度等感觉完全缺失,这增加了患者发生外伤的风险,因为患者可能无法及时感知到肢体受到的伤害。感觉减退或丧失的范围通常与神经受损的分布区域相关,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等情况。
运动障碍
肌肉无力
神经炎会影响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导致肌肉无力。患者可能发现肢体活动变得笨拙,如拿东西时无力握住,行走时腿部无力,上下楼梯困难等。随着病情进展,肌肉无力可能会逐渐加重,严重时可影响肢体的基本运动功能,甚至导致瘫痪。不同部位的神经炎会引起相应部位的肌肉无力,例如面神经神经炎可导致面部肌肉无力,出现面瘫的表现,患者无法正常皱眉、闭眼、鼓腮等。肌肉无力的机制是神经传导冲动减弱,使得肌肉无法得到正常的神经信号刺激,从而不能正常收缩。
肌肉萎缩
长期的神经受损导致肌肉缺乏有效的神经刺激,会引起肌肉萎缩。肌肉萎缩表现为受累肢体的肌肉体积变小、力量减弱。例如,尺神经受损引起的手部肌肉萎缩,可导致手部外形发生改变,小鱼际肌、骨间肌等逐渐萎缩,使得手部的精细运动功能严重受限。肌肉萎缩的发生是因为神经对肌肉的营养和支配功能丧失,肌肉长时间得不到正常的活动刺激,进而发生废用性萎缩。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皮肤改变
神经炎可引起皮肤方面的改变,如皮肤变薄、干燥,失去正常的弹性。有的患者皮肤还可能出现温度异常,如肢体远端皮肤温度降低,摸起来较凉。此外,皮肤的色泽也可能发生变化,出现苍白或发绀等情况。这是由于自主神经受损后,影响了皮肤血管的舒缩功能以及皮肤的营养代谢等。例如,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患者常可出现足部皮肤干燥、变薄,容易发生皲裂等改变,且由于血管舒缩功能异常,足部皮肤温度可能偏低,增加了足部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出汗异常
患者可能出现出汗增多或减少的情况。部分患者表现为肢体远端出汗增多,而另一部分患者则出现出汗减少甚至无汗。出汗异常也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之一,与神经调节汗腺分泌的功能失调有关。比如,交感神经受损可能导致汗腺分泌减少,而副交感神经受损可能引起汗腺分泌增多。出汗异常会影响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出汗过多可能导致皮肤潮湿,容易引发皮肤感染等问题;出汗过少则会使皮肤干燥,增加皮肤受损的可能性。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患神经炎时,症状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患神经炎时,由于其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症状可能相对更为隐匿,且运动功能障碍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较大影响,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和及时干预。女性和男性在症状表现上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不同病因导致的神经炎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生率可能不同,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神经炎在女性中的发病率可能相对较高。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发生酒精性神经炎的风险较高,其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地体现在肢体远端的感觉和运动障碍上。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发生糖尿病性神经炎的概率增加,其症状往往与血糖控制情况相关,血糖控制不佳时,神经炎的症状可能会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