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训练分早期、中期、后期阶段。早期包括良肢位摆放与关节活动度训练,良肢位摆放需依不同卧位正确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要按部位轻柔操作;中期有坐位平衡训练与站位平衡训练,坐位平衡从无依靠到动态,站位平衡从静态到动态;后期包含步行训练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步行训练先摆臂后步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涵盖穿衣、进食等多项内容,各阶段训练需根据不同人群特点调整。
一、偏瘫康复训练的早期阶段
(一)良肢位摆放
对于卧床的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非常重要。仰卧位时,头部放在枕头上,不要有过伸、过屈和侧屈;患侧肩部下方垫一个薄枕头,使肩部前伸,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臀部下方垫枕头,防止髋关节外旋,膝关节下方垫小枕头保持微屈。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肘关节伸直,手自然放在胸前;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方垫枕头支撑,健侧下肢自然放置,轻度屈曲。患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前屈约100°,患侧下肢膝关节、髋关节略屈曲,健侧下肢屈曲向前放在床上。
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骨骼、肌肉等发育尚未完全,摆放良肢位时要更加轻柔,避免造成损伤,根据患儿身体特点选择合适厚度的垫子来保证正确的肢体位置,防止关节畸形发展。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摆放良肢位时要注意动作缓慢,避免因体位变化引起血压波动等情况。
(二)关节活动度训练
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是早期康复的重要内容。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活动患侧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以肩关节为例,一手握住患者上臂,另一手握住手腕,缓慢进行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动作,每个方向活动5-10次,每天进行3-4组。对于肘关节,可屈曲、伸展;腕关节可进行掌屈、背伸、桡侧偏、尺侧偏等活动;髋关节进行屈伸、内外旋等;膝关节进行屈伸;踝关节进行背伸、跖屈、内翻、外翻等活动。
儿童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注意力度适中,因为儿童骨骼脆弱,根据儿童的耐受程度调整活动范围,避免过度牵拉造成损伤。有骨质疏松等病史的患者,关节活动度训练要更加轻柔,防止骨折等并发症。
二、偏瘫康复训练的中期阶段
(一)坐位平衡训练
从无依靠坐位开始,患者坐在床边或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面,身体直立,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训练保持坐位平衡,每次训练5-10分钟,每天3-4次。逐渐过渡到有依靠坐位平衡,如使用靠垫等辅助保持平衡,然后进行无依靠坐位平衡的动态训练,如向前后左右方向转移重心,保持坐位平衡。
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平衡功能本身可能较差,在坐位平衡训练时要注意周围环境安全,防止摔倒,可在旁边有人陪同的情况下进行训练,逐步提高平衡能力。有帕金森病史等平衡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患者,训练时要更加谨慎,根据病情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
(二)站位平衡训练
首先进行站位平衡的静态训练,患者在平行杠内站立,双脚与肩同宽,重心均匀分布在双下肢,保持站立姿势,每次训练3-5分钟,每天3-4次。然后进行动态站位平衡训练,如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重心,双手可在平行杠内支撑或无支撑进行移动训练。
儿童患者进行站位平衡训练时,要考虑其身高和力量情况,选择合适高度的平行杠等辅助器具,训练过程中注意保护,防止摔倒受伤。有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站位平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引起下肢缺血等情况加重。
三、偏瘫康复训练的后期阶段
(一)步行训练
先进行摆臂训练,患者在平行杠内进行摆臂练习,双上肢配合步行节奏进行前后摆动。然后进行步行训练,从平行杠内步行开始,家属在旁边保护,患者逐步练习迈出患侧步、健侧步,掌握步行的节奏和平衡。可以使用助行器等辅助器具帮助步行训练。
对于肥胖患者,步行训练要注意控制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可适当增加训练中的休息时间,根据身体状况逐步增加步行距离和速度。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的患者,步行训练时要保持腰部挺直,避免腰部受力过大,可选择在平坦、柔软的地面进行训练。
(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包括穿衣训练,教患者如何穿上衣、裤子等,先从患侧肢体开始穿,再穿健侧肢体;进食训练,训练患者用患手握住餐具,慢慢将食物送入口中;洗漱训练,如刷牙、洗脸等,指导患者用患侧手进行相关操作;如厕训练,帮助患者掌握坐便器的使用及起身等动作。
对于认知功能有障碍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需要更加耐心和细致,逐步引导患者完成各项动作,可通过反复练习强化记忆和动作模式。有视力障碍的患者,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时,要确保周围环境光线充足,辅助器具的使用要更加精准,防止发生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