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分早期(1-2周内)、中期(2-3周后)、后期(3周后至康复后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早期强调良肢位摆放与关节活动度训练;中期包括床上翻身、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后期有站立、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涵盖穿衣、进食、如厕等方面,不同患者需依自身情况调整训练。
一、早期康复训练(发病后1-2周内)
1.良肢位摆放
仰卧位:头部垫枕头,不要有过伸、过屈和侧屈。患侧肩胛下垫一个薄枕头,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伸展,前臂旋后,手指伸展。患侧臀部下方垫一个枕头,使髋关节内收,患侧膝关节下方垫薄枕头,使膝关节微屈。
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患侧下肢屈曲放在身体前面的另一枕头之上,避免足内翻。
患侧卧位:背后可垫枕头,保持身体稳定,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前屈约100°,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置于床上。此时期对于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非常重要,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偏瘫患者都需要注意正确的良肢位摆放,以防止后期出现严重的痉挛和关节畸形。
2.关节活动度训练
由康复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各个关节的被动活动,包括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肘关节的屈曲、伸展,腕关节的屈伸、桡侧偏、尺侧偏,手指的屈伸等,每个关节每次活动5-10次,每天3-4次。对于儿童偏瘫患者,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造成损伤;对于老年患者,要根据其关节的灵活程度适当调整活动力度;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活动时更要小心,防止骨折等并发症。
二、中期康复训练(发病后2-3周后)
1.床上训练
翻身训练:患者可以在康复治疗师或家属的辅助下进行向患侧和向健侧的翻身训练。向患侧翻身时,患者双手十指交叉,患侧拇指置于健侧拇指之上,双上肢伸直前举,左右摆动身体,利用惯性向患侧翻身;向健侧翻身时,患者双手交叉,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摆动,然后将双上肢摆动的惯性向健侧翻身。
坐起训练:先从半卧位开始,逐渐增加角度,然后进行坐起训练。可以借助床栏或康复器械辅助,患者双手交叉,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用健侧下肢将患侧下肢移到床边,然后躯干前倾,用健侧上肢支撑坐起。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伏案工作者可能坐起时肌肉力量相对较弱,需要更多时间训练。
2.坐位平衡训练
从无支撑坐位平衡开始,逐渐过渡到有支撑坐位平衡和无支撑坐位平衡。无支撑坐位平衡时,患者能保持坐位姿势稳定,不被外力推动而倾倒;有支撑坐位平衡时,患者可以在患侧或健侧有支撑物的情况下保持平衡;无支撑坐位平衡则是完全依靠自身肌肉力量保持坐位平衡。训练时可以通过让患者左右转头、前后伸手够物等方式来提高坐位平衡能力。
三、后期康复训练(发病3周后至康复后期)
1.站立训练
先进行站立前的准备,如在平行杠内进行站立训练。患者双手握住平行杠,双脚与肩同宽,身体重心逐渐移向患侧下肢,然后慢慢伸直膝关节,进行站立训练。随着平衡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渐脱离平行杠进行站立训练。对于女性患者可能在平衡感上与男性有一定差异,需要针对性调整训练强度;对于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站立时要密切监测血压等生命体征,防止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等情况。
2.步行训练
摆腿训练:在平行杠内进行患侧下肢的摆腿训练,先将患侧下肢向前迈出,然后进行患侧下肢的迈步训练,逐渐过渡到在平行杠外步行训练。可以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帮助患者保持平衡。儿童偏瘫患者步行训练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循序渐进;老年患者步行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摔倒。
上下楼梯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是步行训练的进一步强化。上楼梯时,健侧下肢先上,然后患侧下肢和患侧上肢跟上;下楼梯时,患侧下肢和患侧上肢先下,然后健侧下肢跟上。训练时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逐步提高上下楼梯的能力。
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穿衣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穿脱衣服的训练,先从简单的衣物开始,如开衫、宽松的裤子等。穿衣服时,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脱衣服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对于手指灵活性差的患者,可以使用穿衣辅助器具,如穿衣钩等。
2.进食训练
训练患者自己进食,选择合适的餐具,如防滑的勺子、碗等。教导患者将食物送到口中的正确姿势,对于吞咽功能有障碍的患者,要先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再逐步进行进食训练,防止误吸等情况发生。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进食训练时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饮食的量和种类等。
3.如厕训练
帮助患者进行坐便器的使用训练,包括从坐位到站位,再从站位到坐位的转移训练。教导患者正确的排便姿势,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可以使用加高的坐便器或马桶扶手等辅助器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