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有传染性,不同类型表现不同,可通过真菌镜检等确诊,主要抗真菌治疗;湿疹病因复杂,分急性、亚急性、慢性,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根据病情选择治疗,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治疗注意事项。
湿疹:病因复杂,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过敏史,个体患湿疹风险可能增加;免疫异常,如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时易引发湿疹;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像糖尿病患者可能因代谢异常诱发湿疹等。外部因素有环境因素,干燥、炎热或寒冷等环境可能刺激皮肤引发湿疹;接触过敏原,如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化妆品、肥皂等)、植物(花粉、某些植物纤维等)、动物皮毛等;生活方式因素,过度清洁皮肤、长期精神紧张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
临床表现方面
脚气:
水疱型:多发生在足底、足侧缘,初期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疱液清,可融合成大疱,伴有瘙痒,夏季多见。
糜烂型:好发于趾间,尤以3-4趾间和4-5趾间常见,皮肤浸渍发白,去除白皮后基底鲜红湿润,有剧烈瘙痒,常因搔抓继发细菌感染出现恶臭等情况。
鳞屑角化型:常见于足跟、足底,皮肤干燥、增厚、粗糙、脱屑,冬季易发生皲裂,一般瘙痒不明显,但皲裂时可引起疼痛。
湿疹:
急性湿疹: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常对称分布,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糜烂、渗出明显,自觉剧烈瘙痒。
亚急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转变而来,表现为红肿和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仍有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部位,皮肤肥厚粗糙,表面有鳞屑、抓痕、结痂,色素沉着,部分呈苔藓样变,瘙痒程度不一,时轻时重。
实验室检查方面
脚气:真菌镜检或培养可找到致病的皮肤癣菌。取病变部位的皮屑、水疱液等进行真菌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能明确具体的皮肤癣菌种类,有助于针对性治疗。
湿疹:一般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来确诊湿疹,但可通过血常规检查,部分患者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如IgE可能升高;斑贴试验可用于检测接触性过敏原,帮助明确湿疹的诱发因素。
治疗原则方面
脚气:主要是抗真菌治疗,根据不同临床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如外用抗真菌药膏(硝酸咪康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适用于较轻的脚气;对于病情较严重、外用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等,不同年龄人群使用需谨慎,儿童一般不首选口服抗真菌药物,优先选择外用安全的抗真菌制剂)。同时要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干燥,穿透气性好的鞋袜,避免交叉感染。
湿疹: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一般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轻度湿疹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弱效的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儿童使用需选择合适强度的药物,婴幼儿皮肤薄嫩,应选择弱效激素且短期使用);中度湿疹可联合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儿童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对于严重湿疹,可能需要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同时要避免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减少外界刺激等。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患脚气时,由于皮肤较娇嫩,外用抗真菌药物选择需谨慎,优先选择刺激性小、安全性高的药物,如低浓度的联苯苄唑乳膏等,且要注意涂抹范围和剂量,避免药物误入口中;儿童患湿疹时,更要注重温和护理,外用药物选择要考虑儿童皮肤特点,如婴幼儿湿疹多选择弱效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且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同时要保持皮肤清洁保湿,避免过度清洗,家长要注意儿童的衣物选择,宜穿棉质宽松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刺激。
老年人:老年人患脚气时,因皮肤老化、抵抗力相对较弱,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外用药物使用要规范,若出现局部刺激等不良反应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老年人患湿疹时,往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如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注意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等,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皮肤干燥等问题,加强皮肤保湿护理。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脚气时,外用抗真菌药物相对安全,但要选择对胎儿无影响的药物,如局部使用克霉唑乳膏等;妊娠期女性患湿疹时,治疗需更加谨慎,尽量避免系统使用药物,以局部治疗为主,选择相对安全的外用药物,同时要注意心理调节,因为妊娠期女性可能因身体变化等出现焦虑情绪,而焦虑可能加重湿疹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