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在多方面存在差异。细菌性阴道炎由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致混合感染,症状有白带增多呈灰白色伴鱼腥味、轻度阴道瘙痒等,诊断靠阴道分泌物检查,治疗用抗厌氧菌药物及乳酸杆菌栓剂,日常避免过度冲洗和性生活。霉菌性阴道炎主要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白带呈豆腐渣样或凝乳状、外阴瘙痒严重,诊断通过阴道分泌物找假菌丝或芽生孢子等,治疗用抗真菌药物,生活上注意勤换内裤等。特殊人群中,孕妇患细菌性阴道炎选对胎儿安全药物,霉菌性阴道炎以局部用药为主;哺乳期女性用甲硝唑治细菌性阴道炎需暂停哺乳,霉菌性阴道炎局部用药对哺乳影响小;幼女及绝经后女性患阴道炎应及时就医,绝经后女性必要时补充雌激素。
一、定义及病原体
1.细菌性阴道炎:是一种由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混合感染,主要是阴道内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及厌氧菌等增加。正常情况下,阴道内以乳杆菌占优势,其可维持阴道酸性环境,抑制其他病原体生长。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就易引发细菌性阴道炎。
2.霉菌性阴道炎:现多称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由假丝酵母菌引起,其中白假丝酵母菌为主要致病菌。假丝酵母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全身及阴道局部细胞免疫能力下降时,大量繁殖引发炎症。
二、症状表现
1.细菌性阴道炎
白带异常:白带增多,呈灰白色,质地稀薄,常伴有鱼腥味。这种气味在性交后会加重,是由于厌氧菌产生的胺类物质所致。
阴道瘙痒:部分患者可能会有轻度的阴道瘙痒或烧灼感,但瘙痒程度一般不如霉菌性阴道炎严重。
2.霉菌性阴道炎
白带变化:白带呈豆腐渣样或凝乳状,这是霉菌性阴道炎典型的白带特征。这是因为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形成菌丝及孢子,与阴道分泌物混合形成。
外阴瘙痒:瘙痒症状较为严重,常令患者坐立不安,还可伴有外阴红肿、灼痛,性交痛及排尿痛也较为常见,排尿痛是因为尿液刺激水肿的外阴及前庭所致。
三、诊断方法
1.细菌性阴道炎
阴道分泌物检查:通过湿片法,可发现线索细胞,即阴道上皮细胞表面黏附大量加德纳菌及其他短小杆菌,使细胞边缘呈锯齿状;还可检测阴道pH值,细菌性阴道炎时pH值常>4.5,同时胺试验阳性,即取少量阴道分泌物放在玻片上,加入10%氢氧化钾溶液12滴,产生烂鱼肉样腥臭味。
2.霉菌性阴道炎
阴道分泌物检查:采用湿片法或革兰染色法,在显微镜下可找到假菌丝或芽生孢子。对于有症状但多次显微镜检查阴性的患者,可采用培养法,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四、治疗方式
1.细菌性阴道炎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甲硝唑、替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可抑制厌氧菌生长,恢复阴道正常菌群。此外,还可使用乳酸杆菌栓剂,帮助恢复阴道的正常菌群平衡。
日常护理:保持外阴清洁,避免过度冲洗阴道,以免破坏阴道的正常菌群环境。同时,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防止交叉感染。
2.霉菌性阴道炎
药物治疗:局部用药可选择克霉唑制剂、咪康唑制剂等抗真菌药物,放置于阴道深部。对于未婚女性或不宜采用局部用药者,可口服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
生活注意:勤换内裤,用过的内裤、盆及毛巾均应用开水烫洗,以杀灭假丝酵母菌。避免滥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可能会破坏阴道内正常菌群,导致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
细菌性阴道炎:孕期患细菌性阴道炎,可能增加早产、胎膜早破等风险。治疗时应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如甲硝唑在孕早期使用可能有致畸风险,一般孕12周后可使用。孕妇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同时保持外阴清洁,避免自行用药。
霉菌性阴道炎: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阴道糖原含量增加,更易患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如克霉唑制剂,相对安全。孕妇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干燥,避免穿过紧的化纤内裤。
2.哺乳期女性
细菌性阴道炎:使用甲硝唑治疗时,因甲硝唑可通过乳汁排泄,用药期间需暂停哺乳,可在停药2448小时后恢复哺乳。在此期间,应按时挤出乳汁,保持乳汁分泌。
霉菌性阴道炎: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一般对哺乳影响较小,但仍需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感染传播给婴儿。如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应权衡利弊,必要时暂停哺乳。
3.幼女及绝经后女性
幼女:由于幼女外阴发育差、雌激素水平低及阴道内异物等易引发阴道炎。若怀疑患细菌性或霉菌性阴道炎,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使用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同时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减少局部刺激。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pH值升高,局部抵抗力下降,易患阴道炎。治疗时除针对病原体用药外,可适当补充雌激素,以增加阴道抵抗力,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注意定期复查,预防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