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是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致慢性脑功能障碍病,发病机制复杂,发作形式多样,脑电图有特异性痫性放电,靠病史、脑电图及影像学诊断,需与晕厥等鉴别,治疗分药物和手术;抽动症是儿童青少年期神经精神障碍,有运动和发声抽动,脑电图多无特异性痫性放电,依症状诊断,需与小舞蹈病等鉴别,治疗有心理行为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治疗各有需注意之处。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癫痫:是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而导致的慢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脑部疾病、全身或系统性疾病等多种因素,神经元的异常同步化放电是核心机制。
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以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生化异常、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涉及基底核等神经解剖结构的功能异常。
二、临床表现
癫痫
发作形式多样:全面性发作可表现为全身抽搐、意识丧失、双眼上翻等;部分性发作可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不自主抽动、感觉异常等,如局限性运动性发作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反复抽动,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发作时意识清楚。不同年龄的癫痫患者发作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癫痫的发作形式可能更不典型,如婴儿痉挛症可表现为点头、弯腰、双臂前举等痉挛样发作。
抽动症
运动性抽动:多首发于头面部,如眨眼、耸鼻、歪嘴、耸肩等,逐渐可发展到颈部、肩部、肢体等部位,表现为肢体的快速、无目的、不自主运动,如甩手、踢腿等。
发声性抽动:可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声、吸鼻声等发声,也可出现复杂的发声,如重复语言、模仿语言等。抽动症的症状具有波动性,时轻时重,可因紧张、疲劳、兴奋等因素而加重,入睡后症状可消失。不同年龄的抽动症患者症状表现也有特点,学龄前儿童的抽动症可能以简单运动性抽动为主,而学龄期儿童可能出现更为复杂的抽动表现。
三、脑电图表现
癫痫:脑电图是诊断癫痫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癫痫患者的脑电图可出现特异性的痫性放电波,如棘波、尖波、棘慢波综合等。不同类型的癫痫脑电图表现有所不同,全面性癫痫发作时脑电图可出现双侧对称的痫性放电,部分性癫痫发作时脑电图可出现局部的痫性放电。通过脑电图监测,有助于癫痫的诊断、分类和癫痫灶的定位。
抽动症:抽动症患者的脑电图一般无特异性的痫性放电,但可能存在一些非特异性改变,如背景活动轻度异常等。脑电图主要用于排除其他脑部疾病引起的类似症状。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癫痫
诊断依据: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发作时的表现、发作频率、诱发因素等,结合脑电图检查发现痫性放电波可明确诊断。此外,还需要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以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
鉴别诊断:需要与晕厥、假性癫痫发作、发作性睡病等疾病相鉴别。晕厥多有明显的诱因,如站立过久、疼痛等,发作时可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表现,脑电图一般无痫性放电;假性癫痫发作多有精神因素诱发,发作时表现多样化,如四肢乱动、双眼紧闭等,脑电图无痫性放电。
抽动症
诊断依据:主要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患者出现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症状具有波动性、多发性、不自主性等特点,结合病史一般可诊断。需要排除小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等疾病引起的抽动症状,小舞蹈病多发生于儿童,常伴有风湿热的表现,如发热、关节疼痛等,血清学检查可发现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肝豆状核变性可通过血清铜蓝蛋白测定、角膜K-F环检查等进行鉴别。
五、治疗原则
癫痫
药物治疗:根据癫痫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如全面性发作可选用丙戊酸钠等,部分性发作可选用卡马西平等。药物治疗需要遵循个体化、单药起始、规律用药、定期监测等原则。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癫痫灶切除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抽动症
心理行为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抽动症患者,首先可采用心理行为治疗,如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正确对待疾病。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选用药物治疗,如硫必利、可乐定等,但药物治疗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儿童患者,要密切观察药物对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药物对其生长、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心理行为治疗对儿童患者尤为重要,要给予家长正确的指导,帮助家长理解和支持患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老年患者如果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时期,癫痫和抽动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对胎儿或自身健康的影响,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