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外孕诊断包括依据病史与症状、体征检查及血hCG测定、超声检查、腹腔镜检查等;治疗方法有期待、药物、手术治疗,不同治疗有相应适用情况;治疗后要注意一般护理、病情监测和生育指导;不同人群宫外孕有特殊情况及应对,如年轻未育、有基础疾病、老年女性等情况需分别考虑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宫外孕的诊断
病史与症状:有停经史(多数患者有6-8周停经史,但也有20%-30%患者无明显停经史),常伴有腹痛,多为一侧下腹部隐痛或酸胀感,当发生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时,突感一侧下腹部撕裂样疼痛,还可伴有阴道不规则流血,量少,呈点滴状,色暗红或深褐。
体征检查:腹部检查时,下腹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出血较多时,叩诊有移动性浊音。妇科检查可见阴道内有少许暗红色血液,宫颈举痛明显,子宫稍大稍软,子宫旁可触及压痛性包块。
辅助检查
血hCG测定:是早期诊断宫外孕的重要方法,宫外孕时血hCG水平较宫内妊娠低,且翻倍不良。
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较经腹部超声检查准确性高,宫腔内未见妊娠囊,宫旁可见低回声区,若其内见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可确诊宫外孕。
腹腔镜检查:不仅是宫外孕诊断的金标准,而且可以在确诊的同时进行手术治疗。
二、宫外孕的治疗方法
期待治疗
适用情况:适用于病情稳定,血hCG水平较低(<1500U/L)且呈下降趋势,异位妊娠包块直径<3cm,无明显内出血的患者。
监测要点:密切监测血hCG水平、腹痛情况及生命体征,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异位妊娠包块变化。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一般情况,若出现血hCG水平不降反升、腹痛加重或内出血征象,需及时更改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适用人群: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女性,特别是对侧输卵管已切除或有明显病变者。符合以下条件:一般情况良好,无活动性腹腔内出血;血hCG<2000U/L;异位妊娠包块直径<4cm;无明显内出血。
常用药物:主要是甲氨蝶呤(MTX),通过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血hCG水平及超声变化,若用药后4-7天血hCG下降<15%,可考虑重复用药。
手术治疗
保守性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女性,特别是对侧输卵管已切除或有病变者。手术方式为保留患侧输卵管,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开输卵管取出胚胎后缝合,或行输卵管妊娠部位挤出术等。术后需密切监测血hCG水平,观察输卵管恢复情况。
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的输卵管妊娠、内出血多伴休克的患者。行患侧输卵管切除术,若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应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子宫角部楔形切除及患侧输卵管切除,必要时切除子宫。
三、宫外孕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一般护理
休息与活动:术后患者需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一般术后1-2周可进行轻体力活动,1个月内避免性生活及盆浴。
营养补充: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促进身体恢复。
病情监测
血hCG监测:术后每周复查血hCG,直至恢复正常水平。若血hCG下降缓慢或再次升高,提示可能有持续性异位妊娠,需进一步处理。
症状观察:密切观察腹痛情况及阴道流血情况,若出现腹痛加重、阴道流血增多,应及时就医。
生育指导
再次妊娠评估:宫外孕治疗后再次妊娠发生宫外孕的风险增加,因此再次妊娠前应进行输卵管通畅检查,如子宫输卵管造影等,评估输卵管情况。若输卵管不通畅,可考虑辅助生殖技术。
孕期监测:再次妊娠后应早期进行超声检查,确定妊娠部位,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再次宫外孕情况。
四、不同人群宫外孕的特殊情况及应对
年轻未育女性: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未育女性,在宫外孕治疗过程中应充分沟通治疗方案的选择对生育的影响。在期待治疗或药物治疗时,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密切监测,确保在保留生育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健康。治疗后要加强生育指导,帮助其制定合理的再次妊娠计划。
有基础疾病的女性:若患者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宫外孕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及治疗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干扰。例如,使用甲氨蝶呤等药物时要评估患者肝肾功能等情况,根据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在术后护理中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管理,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监测和控制,高血压患者要注意血压监测和降压治疗。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发生宫外孕时,由于其生理功能减退,对手术和药物治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在诊断时要更加仔细全面,治疗方案的选择要谨慎权衡利弊。手术治疗时要考虑到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药物治疗时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患者的一般状况,加强术后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