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的发生与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密切相关。血管壁病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随年龄增长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发展,斑块破裂可致血栓阻塞血管)、其他血管壁病变(如动脉炎、先天性血管异常等);血液成分异常有血液凝固性增加(易栓症、血小板异常等)、血液流变学异常(高粘血症等);血流动力学改变包含低血压(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易因血压骤降致脑灌注不足引发脑梗)、血流动力学障碍(脑血管狭窄基础上血压波动等易致脑梗)。
一、血管壁病变
(一)动脉粥样硬化
1.发生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塞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多种危险因素可导致动脉内膜损伤,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如胆固醇等)沉积在动脉内膜下,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随着斑块的进展,可能会发生破裂,引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进一步阻塞血管,导致脑梗塞。例如,长期高血压会使血管内皮受到机械性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高血脂患者血液中脂质水平升高,易在血管壁沉积。
2.与年龄、生活方式的关系: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的弹性逐渐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会显著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男性相对女性在某些危险因素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比如男性吸烟率可能较高,从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人群,急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明显升高。
(二)其他血管壁病变
1.动脉炎: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炎,如感染性动脉炎(细菌、病毒等感染累及动脉)、自身免疫性动脉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导致的动脉炎)。动脉炎会导致血管壁炎症、增厚、狭窄,甚至形成血栓,引起脑梗塞。例如,结核杆菌感染可能引发动脉炎,影响脑部血管。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动脉炎,但自身免疫性动脉炎在某些特定年龄段或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基础的人群中更常见。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血管病变情况。
2.先天性血管异常:如先天性脑动脉狭窄、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先天性血管异常会使脑部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存在缺陷,容易导致血流受阻,引发脑梗塞。这类情况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可能被发现,有先天性血管异常家族史的人群需要进行相关筛查。
二、血液成分异常
(一)血液凝固性增加
1.易栓症:某些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导致的易栓状态。遗传性易栓症如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等,患者体内抗凝物质减少,容易发生血栓形成。获得性易栓症可能与恶性肿瘤、长期服用避孕药、妊娠等因素有关。例如,恶性肿瘤患者体内会产生一些促凝物质,改变血液的凝血状态。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易栓症相关情况,妊娠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可能出现获得性易栓状态。有易栓症相关基础疾病或家族史的人群需注意血液凝固性变化。
2.血小板异常: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活性增强,容易形成血栓。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如血小板无力症等,也会影响血小板的正常功能,导致血栓形成风险增加。不同年龄均可发病,血小板增多症在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较为常见。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需监测血小板情况。
(二)血液流变学异常
1.高粘血症:各种原因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如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脱水时,血液中的水分减少,有形成分相对增多,血液粘稠度升高。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血液粘稠度显著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引发脑梗塞。不同年龄均可发生,脱水在夏季高温或因疾病导致大量失水的人群中常见;红细胞增多症在某些遗传性疾病或长期高原生活的人群中可能出现。有脱水风险或红细胞增多症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需注意血液流变学变化。
三、血流动力学改变
(一)低血压
1.发生情况:当血压突然下降,如严重的心力衰竭、大量失血、剧烈呕吐腹泻导致血容量不足等情况,引起脑灌注压降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尤其是在脑部血管存在狭窄或硬化的基础上,更容易发生脑梗塞。老年人由于血管调节功能减退,对血压变化的耐受性较差,更易因低血压导致脑梗塞。有心力衰竭、失血风险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血压变化。
2.与年龄、基础疾病的关系: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压调节能力弱,发生低血压时更易引发脑梗塞。有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出现低血压相关诱因时,要警惕脑梗塞的发生。
(二)血流动力学障碍
1.血管狭窄基础上的血流变化:当脑部血管存在狭窄时,如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在血压波动或血流速度改变时,容易发生脑梗塞。例如,患者在睡眠中或血压较低时,脑部血流速度减慢,在狭窄血管处易形成血栓。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出现,但有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更易发生。有脑血管狭窄基础疾病的人群需注意避免血压过度波动等诱发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