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相关诊断流程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相关检查。病史采集需问发病情况(起病急缓、前驱症状、症状出现时间及变化等)和症状表现(面瘫具体表现及伴发症状);体格检查包括面部检查(观察对称及运动功能)和耳部检查(看耳部有无疱疹等);辅助检查有影像学检查(MRI、CT)和电生理检查(ENoG、NCV);鉴别诊断需与中枢性面瘫及其他周围性面瘫病因鉴别,与中枢性面瘫通过有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相关检查鉴别,与其他周围性面瘫病因通过病毒学等检查结合病史等鉴别。
一、病史采集
1.发病情况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需询问起病急缓。儿童若突然出现面瘫,要考虑是否有病毒感染等情况,比如儿童急性面瘫可能与腮腺炎病毒感染等有关;成年人若在受凉后(如吹冷风、空调直吹等)急性起病,贝尔面瘫的可能性较大。要了解发病前有无上呼吸道感染、耳部感染等前驱症状,不同性别在生活方式上可能有差异,男性若有熬夜、过度劳累等情况可能增加面瘫发病风险。
询问症状出现的具体时间,以及症状是进行性加重还是逐渐缓解等情况。
2.症状表现
详细询问面瘫相关症状,包括面部表情肌瘫痪的具体表现,如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涎、鼓腮漏气等。不同年龄人群面瘫表现可能因面部肌肉发育等情况有所不同,儿童面部肌肉相对娇嫩,可能症状表现相对更明显或有其特点。还要询问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耳部疼痛、疱疹(提示可能为亨特综合征)、耳鸣、听力下降等,若有耳部疱疹,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若感染相关病毒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特别关注。
二、体格检查
1.面部检查
观察面部两侧是否对称,双侧额纹、眼裂、鼻唇沟、口角等部位的对比。例如,贝尔面瘫患者多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患侧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儿童面瘫检查时要注意其面部表情肌的发育情况与正常儿童的差异,女性在青春期等激素变化时期面部状态可能与平时不同,但面瘫检查主要聚焦于面瘫相关表现。
检查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让患者做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评估面部肌肉的肌力和运动协调性。比如闭眼时观察患侧能否完全闭合,鼓腮时观察患侧有无漏气等情况。不同年龄儿童的运动功能发育不同,婴幼儿可能无法很好配合复杂动作,需用简单方式初步评估。
2.耳部检查
查看耳部有无疱疹、红肿、破溃等情况,亨特综合征患者耳部可出现疱疹。对于有耳部症状的患者,要特别注意局部皮肤情况,不同性别在耳部卫生习惯上可能有差异,男性可能更常游泳等导致耳部感染风险增加。
检查鼓膜情况,了解有无耳部炎症等,因为耳部感染可能累及面神经导致面瘫。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排除颅内病变引起的中枢性面瘫。对于不同年龄人群,MRI检查的要求略有不同,儿童由于颅骨尚未完全骨化,在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MRI能清晰显示面神经管等结构,若怀疑面神经受压等情况可明确诊断。例如,中枢性面瘫多由颅内肿瘤、脑血管意外等引起,通过MRI可发现相应病灶。
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一般作为初步筛查,对于骨骼结构的显示较好,可用于排查颅骨骨折等导致面瘫的情况。
2.电生理检查
面神经电图(ENoG):通过记录面神经运动纤维的变性程度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在发病早期即可进行检查,能预测预后。不同年龄人群的面神经电生理表现可能因神经发育等因素有一定差异,儿童的面神经电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需要参考儿童相应的正常范围值来判断。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NCV):可评估面神经的传导功能,帮助区分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时神经传导速度多有异常,而中枢性面瘫一般正常。
四、鉴别诊断相关检查
1.与中枢性面瘫鉴别
除了上述的MRI、CT等检查外,还可通过观察患者是否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来辅助鉴别。中枢性面瘫患者常伴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体征,而周围性面瘫一般不伴有这些体征。例如,脑血管意外患者除了面瘫外,常伴有肢体活动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辅助检查可明确鉴别。
2.与其他周围性面瘫病因鉴别
感染性病因:若怀疑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瘫,可进行相关病毒学检查,如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的血清学检查或核酸检测。对于有耳部感染的患者,可进行耳部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指导治疗。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的病原体可能不同,儿童常见的病毒感染与成人有所差异,如儿童可能更易感染某些呼吸道病毒后引发面瘫。
创伤性病因:若考虑面瘫由头部创伤等引起,除了影像学检查外,还可结合详细的创伤史来综合判断。例如头部外伤患者,通过CT等检查发现颅骨骨折等情况,结合受伤机制可明确创伤与面瘫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