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护理包括针对躯体活动障碍、吞咽障碍、语言沟通障碍、有感染风险等方面的诊断与措施。躯体活动障碍需进行正确体位摆放与康复训练;吞咽障碍要调整饮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语言沟通障碍需调整沟通方式并进行语言训练;有感染风险要做好皮肤和呼吸道护理。
一、脑梗塞的护理诊断
(一)躯体活动障碍
相关因素:与脑梗塞导致肢体运动功能受损有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因脑梗塞部位及程度差异,躯体活动障碍表现轻重不同,有基础疾病者可能因原发病加重活动障碍。
表现:患者肢体运动能力下降,如不能自行翻身、坐起、站立、行走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可能影响正常肢体运动发育,成年女性可能因活动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及社交,有心血管病史者可能因活动受限增加心肺负担。
(二)吞咽障碍
相关因素:脑梗塞累及吞咽中枢或相关神经,影响吞咽功能,年龄较大患者因生理机能衰退可能使吞咽障碍恢复更慢,女性患者可能因体质等因素在吞咽障碍护理上需特别关注,有脑血管病史者再次梗塞可能加重吞咽障碍。
表现: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呛咳等,儿童可能影响进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成年女性可能影响饮食喜好及营养状况,有吞咽障碍者易引发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三)语言沟通障碍
相关因素:脑梗塞影响语言中枢,导致语言表达或理解困难,不同年龄患者语言发展基础不同,儿童可能影响语言发育和学习,成年女性可能因社交需求受影响较大,有语言相关病史者脑梗塞可能加重语言沟通障碍。
表现:患者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意愿,或不能理解他人语言,儿童可能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等情况,成年女性可能因沟通问题影响心理状态,有语言障碍者需加强沟通方式的调整。
(四)有感染的风险
相关因素:患者因肢体活动障碍长期卧床,局部血液循环差,易发生压疮进而引发感染,同时吞咽障碍患者易发生误吸导致肺部感染,不同年龄患者免疫力不同,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老年人免疫力随年龄增长下降,女性在特殊生理期等免疫力可能有波动,有基础疾病者免疫力更差,增加感染风险。
表现:可能出现体温异常、局部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儿童可能表现为发热、精神差等,成年女性可能因感染影响身体恢复及日常生活,有感染风险者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局部情况。
二、脑梗塞的护理措施
(一)躯体活动障碍的护理
体位摆放:根据患者病情,为患者摆放正确体位,如仰卧位时头部垫软枕,保持颈部中立位,肢体处于功能位,儿童要注意符合生长发育的正确体位摆放,避免影响肢体正常发育,成年女性要考虑舒适及功能恢复的体位。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对于有心血管病史者翻身不宜过急,以免引起血压波动。
康复训练:早期进行被动康复训练,如为患者进行肢体的屈伸、外展、内收等运动,儿童康复训练要遵循儿科康复原则,以游戏等轻松方式进行,避免强迫,成年女性可根据自身情况配合康复训练,逐渐增加活动量。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康复训练,如坐起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等,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训练。
(二)吞咽障碍的护理
饮食调整:对于吞咽障碍患者,给予糊状或泥状食物,避免稀流质食物,儿童要选择适合其年龄段的营养食物,保证营养摄入,成年女性要考虑饮食口味及营养均衡。进食时要抬高患者头部30-45度,进食后保持该体位30分钟-60分钟,防止误吸。
吞咽功能训练: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如让患者做吞咽空气、舌头前伸后缩、左右摆动等动作,儿童训练要趣味性,成年女性可配合训练改善吞咽功能,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呛咳等情况,如有呛咳立即停止训练。
(三)语言沟通障碍的护理
沟通方式调整:与患者沟通时要保持耐心,使用简单、清晰的语言,儿童要采用儿童易懂的语言和方式,成年女性可通过书写、手势等辅助沟通,建立固定的沟通方式,方便患者理解。
语言训练:根据患者语言障碍的类型,进行针对性语言训练,如进行发音训练、词汇训练、语句训练等,儿童语言训练要结合其认知水平,成年女性可从简单语句开始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四)有感染风险的护理
皮肤护理: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定期为患者擦拭身体,更换衣物,儿童皮肤娇嫩,要选择温和的清洁用品,成年女性要注意皮肤的保湿等护理。加强压疮预防,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如骨隆突处,使用气垫床等辅助器具,对于有压疮风险者要密切观察皮肤情况,一旦出现压红等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
呼吸道护理:对于吞咽障碍患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儿童呼吸道更易堵塞,要特别注意,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鼓励患者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训练,有肺部感染迹象者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