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癌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子宫肉瘤等,好发部位、病理类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各有不同;宫颈癌是最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与HPV感染相关,病理类型、临床表现等有别,诊断靠活检,治疗分早晚期,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二者在多方面存在区别,需准确区分并制定合适治疗方案。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子宫癌:是发生在子宫部位的一系列恶性肿瘤的统称,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子宫肉瘤等,子宫内膜癌好发于子宫内膜。其发病与雌激素长期刺激、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更年期和绝经期女性相对高发。
宫颈癌:是发生在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主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有关,性生活活跃的女性相对更易患宫颈癌,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但总体来说30-55岁女性多见。
二、病理类型
子宫癌:
子宫内膜癌:常见病理类型有内膜样腺癌、浆液性癌、黏液性癌等,其中内膜样腺癌占比相对较高,其癌细胞起源于子宫内膜上皮。
子宫肉瘤:包括平滑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癌肉瘤等多种类型,平滑肌肉瘤起源于子宫平滑肌细胞,恶性程度相对较高。
宫颈癌:
鳞状细胞癌:约占宫颈癌的80%-85%,起源于宫颈阴道部及宫颈管柱状上皮交界处的鳞状上皮。
腺癌:约占宫颈癌的15%-20%,起源于宫颈管柱状上皮或腺上皮。
腺鳞癌:较少见,同时含有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的成分。
三、临床表现
子宫癌:
子宫内膜癌: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流血要高度警惕,还可伴有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有异味,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下腹部疼痛等症状,晚期可出现贫血、消瘦等恶病质表现。
子宫肉瘤:常见症状有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腹部可触及肿块,若肿瘤压迫周围组织还可出现相应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等,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可出现明显消瘦等恶病质表现。
宫颈癌:
早期宫颈癌: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可出现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阴道流血,也可出现阴道排液增多,可为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
晚期宫颈癌:根据癌灶累及范围出现不同的继发症状,如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癌肿压迫或累及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及尿毒症;晚期患者可出现贫血、恶病质等全身衰竭症状。
四、诊断方法
子宫癌:
子宫内膜癌:主要通过病史采集、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分段诊刮等明确诊断,分段诊刮是确诊子宫内膜癌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方法,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来明确是否为癌及组织学类型。
子宫肉瘤: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可协助诊断,最终确诊依靠病理检查,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来明确病理类型等。
宫颈癌:
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HPV检测进行初步筛查,若筛查异常进一步行阴道镜检查,在阴道镜下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宫颈癌的金标准,通过取宫颈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来明确诊断及病理类型等。
五、治疗方法
子宫癌:
子宫内膜癌:治疗以手术为主,根据手术-病理分期等决定是否辅以放疗、化疗等。早期患者通常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有高危因素者术后需辅助放疗或化疗;晚期患者可采用放疗、化疗、激素治疗等综合治疗。
子宫肉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根据病理类型、分期等决定是否辅助化疗或放疗,由于子宫肉瘤对化疗相对敏感,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多柔比星、异环磷酰胺等,但具体化疗方案需根据患者情况制定。
宫颈癌:
早期宫颈癌: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和放疗,手术方式有宫颈锥切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放疗包括根治性放疗及术前、术后辅助放疗。
晚期宫颈癌:以放疗、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化疗可采用静脉化疗或动脉灌注化疗等方式,常用化疗药物有顺铂、紫杉醇等,通过化疗可缩小肿瘤病灶,提高手术切除率或缓解症状等。
六、预后情况
子宫癌:
子宫内膜癌:其预后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及治疗方式等有关,早期患者经积极治疗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晚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子宫肉瘤:恶性程度较高,预后相对较差,总体5年生存率较低,且容易复发,复发后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宫颈癌:
预后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法等有关,早期宫颈癌若能及时治疗,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晚期宫颈癌预后相对较差,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通过综合治疗也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年轻患者、腺癌患者等预后相对可能存在一定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总之,子宫癌和宫颈癌在发病部位、病理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后等方面均存在区别,临床医生需通过详细的检查和评估来准确区分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