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30-50岁女性常见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发病与激素水平、遗传、干细胞突变有关,有月经改变、腹部包块等症状,可通过超声等检查诊断,治疗有随访观察、药物、手术等方式,妊娠期、绝经期、有生育需求女性有特殊情况需关注。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多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
二、发病原因
1.激素水平:雌激素是促使肌瘤生长的主要因素,妊娠时雌激素水平升高,肌瘤多迅速增大;外源性雌激素可促使肌瘤生长。孕激素有促进肌瘤有丝分裂活动、刺激肌瘤生长的作用。
2.遗传因素: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25%-50%的子宫肌瘤存在细胞遗传学的异常,如12号和14号染色体长臂片段相互易位、12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等。
3.干细胞突变:平滑肌干细胞突变可能是子宫肌瘤的起始事件。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月经改变:是最常见症状,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大的肌壁间肌瘤使宫腔及内膜面积增大,宫缩不良等致使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等。黏膜下肌瘤常表现为月经过多,随肌瘤增大,经期延长,一旦肌瘤发生坏死、溃疡、感染时,可有持续性或不规则阴道流血或脓血性排液等。
腹部包块:肌瘤较小时在腹部摸不到肿块,当肌瘤逐渐增大使子宫超过3个月妊娠大时可从腹部触及。质地坚硬,形态不规则。
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致使白带增多;悬吊于阴道内的黏膜下肌瘤,其表面易感染、坏死,产生大量脓血性排液及腐肉样组织排出,伴臭味。
压迫症状:子宫前壁下段肌瘤可压迫膀胱引起尿频、尿急;宫颈肌瘤可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子宫后壁肌瘤(峡部或后壁)可引起下腹坠胀不适、便秘等症状。阔韧带肌瘤或宫颈巨型肌瘤向侧方发展,嵌入盆腔内压迫输尿管使上尿路梗阻,形成输尿管扩张甚至发生肾盂积水。
其他:包括下腹坠胀、腰酸背痛,经期加重。肌瘤红色样变时有急性下腹痛,伴呕吐、发热及肿瘤局部压痛;浆膜下肌瘤蒂扭转可有急性腹痛;子宫黏膜下肌瘤由宫腔向外排出时也可引起腹痛。肌瘤合并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可导致月经紊乱和不孕。
2.体征:与肌瘤大小、位置、数目及有无变性相关。妇科检查可触及增大的子宫,质地坚硬,表面呈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浆膜下肌瘤可扪及单个实质性球状肿块与子宫有蒂相连。黏膜下肌瘤位于宫腔内者子宫均匀增大,脱出宫颈外口者,窥器检查可见宫颈口处有肿物,粉红色,表面光滑,宫颈四周边缘清楚。
四、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能明确肌瘤的位置、大小和数目。超声表现为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肌瘤呈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
2.磁共振成像(MRI):对肌瘤内部结构分辨率高,可准确判断肌瘤大小和数目,尤其适用于诊断黏膜下肌瘤,但价格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
3.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病变,明确黏膜下肌瘤的大小、位置等,同时可对黏膜下肌瘤进行手术治疗。
4.腹腔镜检查:适用于诊断困难的盆腔肿块、不明原因的腹痛等,可直接观察子宫外形、肌瘤状况。
五、治疗方式
1.随访观察:适用于无症状的肌瘤,尤其是近绝经期妇女。每3-6个月复查一次,若肌瘤生长缓慢或无变化,可继续观察;若出现症状可考虑进一步治疗。对于妊娠期发现的子宫肌瘤,大多数可随妊娠进展观察,分娩后部分肌瘤可能缩小。
2.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可抑制雌激素水平,使肌瘤缩小,但停药后肌瘤可逐渐增大;米非司酮可作为术前用药或提前绝经使用,但长期应用可引起子宫内膜增生过长风险,需注意监测。
3.手术治疗
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经腹或腹腔镜下切除肌瘤,黏膜下肌瘤可经宫腔镜切除。术后有复发可能,约1/3患者需再次手术。
子宫切除术: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者,可行子宫切除术。包括全子宫切除和次全子宫切除,可经腹、经阴道或腹腔镜进行。
六、特殊人群情况
1.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子宫肌瘤可能发生红色样变,多采用保守治疗,包括休息、补液、止痛等对症处理,大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可缓解。若发生急性腹痛等情况,需及时评估,必要时手术治疗,但手术可能导致流产或早产等风险。
2.绝经期女性:绝经后子宫肌瘤多可逐渐萎缩,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需定期复查,若肌瘤不萎缩反而增大或出现症状,需考虑进一步处理。
3.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对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在治疗时需充分评估肌瘤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以最大程度保留生育能力,同时需注意术后妊娠时肌瘤可能发生红色样变、子宫破裂等风险,需加强孕期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