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是综合过程,需依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在专业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运动疗法包含良肢位摆放与关节活动度训练;物理因子治疗有功能性电刺激与经颅磁刺激;作业疗法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和手功能训练;传统康复疗法有针灸与推拿,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以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最大程度恢复。
一、运动疗法
(一)良肢位摆放
根据患者不同的肢体状况,早期就应进行良肢位的摆放,例如脑卒中偏瘫患者仰卧位时,头部垫枕头不宜过高,患侧肩部下方垫一个薄枕使肩部前伸,上肢伸展,手指伸展,患侧臀部下方垫一个枕头使其髋关节内收,膝关节下方垫薄枕使其微屈;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约90°,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方用枕头支撑,健侧肢体可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大于90°,患侧下肢髋关节微屈,膝关节略屈曲,下方用枕头支撑,健侧肢体可自然放置。良肢位摆放可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维持关节活动度。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正确的良肢位摆放都能为后续康复奠定基础,比如有基础关节疾病的患者更需要规范的良肢位摆放来保护关节。
(二)关节活动度训练
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各个关节进行被动或主动-辅助的关节活动度训练。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由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活动关节,包括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肘关节的屈曲、伸展,腕关节的屈伸、尺偏、桡偏,髋关节的屈曲、伸展、外展、内收,膝关节的屈曲、伸展,踝关节的背屈、跖屈等,每天可进行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10-15次。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是在患者自身能主动活动部分范围的基础上,治疗师或家属给予适当助力完成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关节活动度训练要缓慢轻柔,避免造成关节损伤;对于有高血压等病史的患者,活动时要注意血压变化,避免因过度活动导致血压波动过大。
二、物理因子治疗
(一)功能性电刺激
通过低频电流刺激偏瘫侧的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从而促进肌肉的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还可以防止肌肉萎缩。例如对于偏瘫患者的下肢肌肉,应用功能性电刺激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步行相关的肌肉收缩训练。在使用功能性电刺激时,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节电流强度等参数,对于儿童患者要严格控制电流强度和刺激时间,避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对于有心脏起搏器等植入式电子设备的患者要谨慎使用,防止功能性电刺激对其产生干扰。
(二)经颅磁刺激
通过磁脉冲作用于大脑皮层,调节大脑神经的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经颅磁刺激可以作用于与运动功能相关的脑区,改善运动皮层的兴奋性,从而促进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经颅磁刺激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患者在进行经颅磁刺激时要选择合适的刺激参数;有癫痫病史的患者要评估经颅磁刺激的风险,谨慎使用。
三、作业疗法
(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包括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例如训练患者穿衣时,先从穿容易穿脱的衣服开始,教患者如何使用健侧手帮助患侧手完成穿衣动作,如先穿患侧上肢,再穿健侧上肢,脱衣时先脱健侧上肢,再脱患侧上肢。对于生活方式较sedentary的患者,更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来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需要更耐心地逐步引导。
(二)手功能训练
进行手功能的精细动作训练,如使用筷子、拾豆子、拧毛巾等。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提高患者手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对于恢复手的功能至关重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功能训练的难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选择色彩鲜艳、形状有趣的玩具进行手功能训练,而成年患者则可以进行更接近日常生活的精细动作训练;对于有手部既往损伤病史的患者,手功能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加重手部损伤。
四、传统康复疗法
(一)针灸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通和神经功能。例如针刺上肢的肩髃、曲池、外关等穴位以及下肢的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有一定帮助。但在针灸治疗时要注意针刺的深度和角度,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谨慎,避免损伤重要组织;对于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要禁用针灸治疗。
(二)推拿
通过手法按摩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肌肉的营养状态。推拿的手法包括揉、按、捏、推等,例如揉患侧上肢的肌肉,按揉患侧下肢的穴位等。推拿时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手法力度,对于老年患者手法要轻柔;对于皮肤有破损、感染等情况的部位不宜进行推拿。
总之,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且要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以促进偏瘫肢体功能的最大程度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