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血病与肺炎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发病机制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临床表现上白血病有发热、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肺炎主要是发热、咳嗽、呼吸异常等;实验室检查白血病骨髓有原始幼稚细胞增高,肺炎无此表现且病原学有相应不同;影像学白血病无特异性改变,肺炎有炎症浸润影;发病机制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肺炎是病原体入侵下呼吸道;特殊人群注意要根据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进行不同关注。
一、临床表现差异
(一)儿童白血病
儿童白血病起病可急可缓,急性白血病常见症状有发热,多为反复发热,体温可高可低,热型不定,同时有贫血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气促等,还会有出血倾向,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部分患儿有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较为常见,尤其是小腿骨痛明显。慢性白血病相对起病缓慢,可能有面色苍白、乏力、腹部不适等表现,肝、脾肿大较突出。
(二)儿童肺炎
儿童肺炎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早期多为刺激性干咳,之后可有痰,发热热型不定,体温可在38℃-39℃甚至更高,同时有呼吸增快,小于2个月婴儿呼吸≥60次/分钟,2-12个月婴儿呼吸≥50次/分钟,1-5岁儿童呼吸≥40次/分钟,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鼻翼扇动、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口唇发绀等,一般无明显的出血倾向和骨关节疼痛,肺部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
二、实验室检查差异
(一)血常规
儿童白血病: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正常或减低,分类中可见原始及幼稚细胞,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多降低,血小板计数常减少。
儿童肺炎: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白细胞计数常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可有核左移;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一般无明显异常。
(二)骨髓穿刺检查
儿童白血病:骨髓穿刺是确诊白血病的重要依据,骨髓中原始及幼稚细胞明显增高,超过正常骨髓细胞的30%(FAB分型)或≥20%(WHO分型)。
儿童肺炎:骨髓穿刺无异常改变,骨髓象正常。
(三)病原学检查
儿童白血病:一般无病原学异常,除非合并严重感染时可能有相应病原学阳性结果,但与白血病本身无关。
儿童肺炎:可通过痰液、咽拭子、胸水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可发现相应致病菌,病毒检测可发现病毒抗原或核酸等,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
三、影像学检查差异
(一)胸部X线或CT
儿童白血病:一般无特异性影像学改变,除非合并肺部感染时可见肺部炎症影,但主要是白血病本身的表现不体现在影像学的特异性改变上。
儿童肺炎:肺部可见炎症浸润影,根据不同病原体肺炎有不同特点,如支气管肺炎表现为双肺下野、中内带出现大小不等的点状或小斑片状阴影,可融合成片;大叶性肺炎可见肺叶或肺段的均匀致密阴影等。
四、发病机制差异
(一)儿童白血病
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增生,导致正常造血受抑制,异常的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浸润骨髓及全身各组织器官,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接触放射性物质、某些化学物质等)、病毒感染等有关。
(二)儿童肺炎
是病原体(细菌、病毒、支原体等)侵入下呼吸道引起的炎症反应,病原体通过空气吸入、血行传播等途径到达肺部,引发肺部的炎症病变,导致肺泡和支气管的炎症改变,影响气体交换功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年龄因素
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无论是白血病还是肺炎都需要更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白血病患儿感染风险更高,肺炎患儿病情变化更快,要及时就医并遵循儿科的诊疗规范。
学龄儿童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可能相对更典型一些,但也不能忽视不典型表现,肺炎的诊断和治疗同样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如小年龄儿童肺炎更容易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二)性别因素
在儿童白血病和肺炎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上,性别差异不明显,主要还是以疾病本身的特点为主,但在护理等方面要关注不同性别儿童的心理等因素,给予相应的关怀。
(三)生活方式因素
对于白血病患儿,要注意避免接触感染源,保持居住环境清洁,而肺炎患儿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合理安排作息,增强机体抵抗力。有不良生活方式的儿童(如挑食、缺乏运动等)更容易患肺炎,而白血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的直接关联相对不紧密,但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无论是预防肺炎还是辅助白血病的治疗都有帮助。
(四)病史因素
有白血病病史的儿童属于特殊人群,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发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在发生肺炎时治疗要更加谨慎,选择对骨髓抑制小等更适合的药物。
有肺炎病史的儿童再次患肺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在评估白血病时要考虑既往肺炎对肺部功能等的影响,而白血病患儿如果有反复肺炎病史,要警惕是否存在免疫功能异常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