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脑梗塞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脑循环、神经保护等药物;康复治疗分早期和后期;手术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及有特殊病史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有高血压的慢性脑梗塞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目标是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但要注意避免血压骤降;有糖尿病的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及必要时的降糖药物将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等合适范围,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脑梗塞的脑损伤;对于高脂血症患者,要通过饮食调整和降脂药物使血脂达标,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一般应<2.59mmol/L,严重冠心病等高危患者需<1.8mmol/L等。
生活方式调整:鼓励患者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饮酒过量也不利于血压、血脂等的控制;建议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但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合理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保持健康体重,肥胖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脑梗塞复发风险;氯吡格雷也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是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凝药物:对于有心房颤动等特定情况的患者可能会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将其控制在2~3之间,但华法林的剂量个体差异大,药物相互作用多;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等,不需要频繁监测INR,在特定的适应症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但也有其相应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改善脑循环药物:比如丁苯酞,它可以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用于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神经保护药物:像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可用于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三、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防止患肢挛缩、畸形;关节活动度训练,维持关节的活动范围,预防关节僵硬等;早期的床上运动训练,如翻身、起坐等,为后期的站立和行走做准备。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康复训练要考虑其身体机能和耐受程度,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康复进程相对缓慢,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女性患者在康复训练中可能需要关注一些因生理特点带来的特殊情况,但总体康复训练都要循序渐进。
后期康复:包括站立训练、步行训练、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如让患者进行拄拐行走、上下楼梯等训练,以及穿衣、进食、洗漱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回归社会。
四、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适用于颈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程度>70%)的患者,通过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及粥样硬化斑块,重建颈动脉管腔,改善脑供血。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症和禁忌证,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等情况,比如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是否能耐受手术。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对于一些特定的、药物治疗和常规手术效果不佳的严重脑供血不足患者可能会考虑,但该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谨慎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后再决定是否实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脑梗塞患者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药物选择上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康复训练要更加温和、循序渐进,密切观察康复过程中的身体反应。
儿童患者:儿童慢性脑梗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上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药物使用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康复治疗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注重保护儿童的生长发育功能。
女性患者:女性在不同生理期等情况可能对治疗有一定影响,比如孕期和哺乳期的特殊情况,在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制定时要充分考虑,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康复训练中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等因素,因为心理因素可能会影响康复效果。
有特殊病史患者:如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药物时要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有出血倾向病史的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时要更加谨慎,评估出血风险和获益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