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面瘫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致面神经核上纤维受损引发,病因包括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等,临床表现有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及伴随原发病表现,诊断靠神经系统查体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针对原发病和康复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及有特殊病史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若病变累及支配面部肌肉运动的中枢神经通路,就可能引发中枢神经面瘫。例如,大脑中动脉梗死可能影响到面神经核上纤维的传导,使得面部肌肉运动功能出现障碍。脑出血则是脑部血管破裂出血,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包括对面神经核上纤维有影响的区域,进而导致面瘫。
2.颅内肿瘤:颅内肿瘤不断生长,会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当中枢神经系统中与面部肌肉运动调控相关的神经通路受到肿瘤压迫时,就会出现中枢神经面瘫。不同部位的肿瘤对神经的压迫情况不同,比如鞍区肿瘤可能影响到相关神经传导通路,引发面部肌肉的异常。
3.脑外伤:头部受到外伤时,可能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如脑挫裂伤等,损伤部位如果涉及到面神经核上纤维所在的区域,就会导致中枢神经面瘫。
二、临床表现
1.面部肌肉运动障碍:患者可出现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例如,闭眼时患侧眼球会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即贝尔征。
2.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病的表现:根据不同的原发病,还会有相应的表现。如果是脑梗死,可能伴有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若是脑出血,可能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表现;颅内肿瘤引起的则可能有头痛、视力下降、癫痫发作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
1.神经系统查体: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观察面部肌肉的运动情况,如额纹、眼裂、鼻唇沟、口角等部位的表现,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面瘫以及面瘫的类型(中枢性或周围性)。中枢性面瘫一般额纹存在,周围性面瘫额纹消失,这是两者的重要鉴别点之一。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头颅CT可以快速筛查,帮助发现脑梗死的低密度病灶或脑出血的高密度病灶,有助于明确病因。
头颅MRI: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更为敏感,尤其是对于早期脑梗死、颅内肿瘤等病变的检测,能够提供更清晰的脑部结构图像,有助于准确判断病变部位和性质。
四、治疗原则
1.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果是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面瘫,对于脑梗死患者,在发病时间窗内可考虑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治疗;脑出血患者则需要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降颅压、止血等。如果是颅内肿瘤导致的,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肿瘤、放疗或化疗等治疗。
2.康复治疗
面部肌肉康复训练:包括面部按摩、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的训练,通过这些训练可以促进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一般在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训练需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
物理治疗:如低频电刺激、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以促进面部肌肉的血液循环,刺激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助于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物理治疗的参数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发生中枢神经面瘫时,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治疗原发病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神经系统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在康复治疗方面,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调整康复训练的方式和强度,以儿童能够耐受且不影响其生长发育为原则。例如,儿童进行面部肌肉康复训练时,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强度不宜过大,要注重趣味性,以提高儿童的配合度。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原发病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的情况,在使用药物治疗原发病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康复治疗时要更加关注老年患者的身体耐受性,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担心面部面瘫影响外貌美观,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医护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在康复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女性患者的人文关怀,在选择治疗方案时也要考虑到患者的美观需求,例如在康复训练时尽量选择不影响患者外貌的训练方式等。
4.有特殊病史患者:对于有既往精神病史的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和进行康复治疗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变化,避免因疾病本身或治疗因素导致患者精神症状加重。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原发病时要避免使用患者过敏的药物,在进行康复治疗时使用的设备或材料等也要注意是否会引起患者过敏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