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湿疹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关注年龄、家族过敏史、接触物质、生活方式等)、临床表现观察(看皮肤形态、症状特点)及辅助检查(斑贴试验、皮肤活检等);治疗有一般治疗(皮肤护理、环境调整)和药物治疗(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保湿剂,系统药物如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特殊人群中婴儿皮肤娇嫩需谨慎选药保湿,儿童要考虑生长发育选药,成人注意生活方式和遵医嘱,老年人要温和选药关注肝肾功能等。
一、皮炎湿疹的诊断
1.病史采集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皮炎湿疹表现有差异,婴儿期多好发于头面部,儿童期可能累及四肢伸侧等部位,需询问家族中有无过敏史,因为遗传因素在皮炎湿疹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若家族中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患者,患皮炎湿疹风险可能增加;还要了解发病前有无接触特殊物质,如新换的护肤品、衣物材质等,婴儿的话要询问喂养情况,是否为配方奶喂养等。
生活方式:询问患者日常皮肤护理情况,比如洗澡频率、使用的沐浴产品等,过度清洁皮肤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导致皮炎湿疹发作;了解患者所处环境,如居住环境湿度、温度等,湿热环境易诱发皮炎湿疹。
2.临床表现观察
皮肤形态:急性期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严重时可出现渗出;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有鳞屑、结痂;慢性期皮肤增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等。不同部位表现有特点,面部皮炎湿疹多对称分布,边界不清;手部皮炎湿疹与接触外界刺激物关系密切,可出现皲裂等。
症状特点:多有瘙痒感,且瘙痒程度轻重不一,夜间瘙痒常加重,影响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患者对瘙痒的表现和耐受也不同,婴儿可能表现为哭闹、搔抓头面部等。
3.辅助检查
斑贴试验:对于考虑接触性因素引起的皮炎湿疹有重要意义,通过将可疑致敏物质贴敷于皮肤,观察皮肤反应来确定过敏原,适用于怀疑接触性皮炎的患者,能帮助明确致病的接触性过敏原。
皮肤活检:在一些不典型病例或需要与其他皮肤疾病鉴别时会用到,通过取病变皮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了解皮肤组织的病理变化,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皮炎湿疹的治疗
1.一般治疗
皮肤护理
婴儿:保持皮肤清洁,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选用温和无刺激的婴儿专用沐浴产品,洗澡后及时涂抹婴儿专用保湿霜,加强皮肤保湿,因为婴儿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保湿尤为重要;选择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避免衣物摩擦刺激皮肤。
儿童及成人:同样要注意皮肤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等清洁产品,洗澡后尽快涂抹合适的保湿剂,恢复和维持皮肤屏障功能;避免搔抓、摩擦皮肤,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环境调整:保持居住环境温度适宜,一般室温22℃-26℃较为合适,湿度保持在50%-60%左右;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减少尘螨等过敏原的接触。
2.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部位选择合适强度的糖皮质激素,如弱效糖皮质激素适用于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中效或强效糖皮质激素适用于增厚皮肤部位,但要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在婴儿和儿童使用时更要谨慎,严格遵循医生指导,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强度。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适用于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及成人,可避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但初始使用时可能有局部刺激感。
保湿剂:如尿素乳膏、凡士林等,可长期使用,起到保湿、修复皮肤屏障的作用,贯穿于皮炎湿疹治疗的始终。
系统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用于缓解瘙痒症状,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儿童使用时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注意药物的嗜睡等不良反应,对于婴儿要特别谨慎选择,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严重、泛发的患者可能短期使用,如口服泼尼松等,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免疫抑制剂:在其他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时考虑使用,如环孢素等,但这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使用时需谨慎评估利弊。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婴儿皮肤娇嫩,治疗时外用药物选择要更加谨慎,尽量选择温和、低刺激的药物,保湿是关键,日常皮肤护理要特别用心,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如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
2.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使用要考虑其年龄、体重等因素,抗组胺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要恰当,密切观察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同时家长要引导儿童避免搔抓皮肤,配合治疗。
3.成人:成人要注意自身生活方式对皮炎湿疹的影响,如合理调整工作压力,因为精神紧张可能诱发或加重皮炎湿疹;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停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4.老年人:老年人皮肤萎缩,屏障功能减退,治疗时外用药物选择要温和,注意药物的刺激性,系统用药时要更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同时要注意皮肤保湿,预防皮肤干燥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