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在病变部位及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等方面存在差异,病变部位及病因不同,周围性面瘫在额纹、眼裂、鼻唇沟及口角等表现及其他表现与中枢性面瘫有别,影像学和电生理检查也各有特点,特殊人群在发病原因及病情变化等方面也有不同情况。
一、病变部位及病因
周围性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常见病因有贝尔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约占周围性面瘫的70%左右,可能与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寒冷刺激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等有关;还有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迷路炎等)、面神经创伤等。
中枢性面瘫: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如胶质瘤、脑膜瘤等)、脑外伤等。脑血管疾病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基础病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是其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可导致脑血管狭窄、堵塞或破裂,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面神经核的支配。
二、临床表现差异
额纹情况
周围性面瘫:患侧额纹消失。因为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双侧皮质脑干束的支配,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支配,周围性面瘫时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导致患侧额肌不能收缩,额纹消失。例如贝尔麻痹患者,患侧额纹变浅或完全消失。
中枢性面瘫:患侧额纹正常。由于中枢性面瘫是面神经核以上的病变,额肌受双侧大脑皮质支配,所以病变对侧的额肌功能不受影响,额纹存在。比如脑血管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瘫,患者患侧额纹正常。
眼裂变化
周围性面瘫:眼裂变大,眼睑闭合不全。这是因为面神经支配眼轮匝肌的纤维受损,患侧眼轮匝肌瘫痪,不能正常闭合眼睑。例如贝尔麻痹患者,用力闭眼时,眼球会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即贝尔现象。
中枢性面瘫:眼裂轻度变大,眼睑闭合基本正常。虽然面神经核下部受影响,但由于额肌功能正常,可通过皱眉等动作带动眼睑部分闭合,眼裂变大程度不如周围性面瘫明显,且眼睑闭合一般可正常。如脑血管病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眼睑闭合障碍较轻。
鼻唇沟及口角情况
周围性面瘫: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涎。这是因为面神经支配的面部表情肌瘫痪,患侧面部肌肉无力,鼻唇沟变浅,口角不能正常维持位置而下垂,还可能出现流涎现象。例如贝尔麻痹患者,进食时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龈和颊黏膜之间。
中枢性面瘫: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但程度较周围性面瘫轻。由于中枢性面瘫是面神经核下部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病变侧下部面肌部分瘫痪,所以鼻唇沟变浅和口角下垂程度相对较轻。比如脑梗死患者出现中枢性面瘫时,上述表现不如周围性面瘫严重。
其他表现
周围性面瘫:常伴有患侧耳部疼痛、疱疹(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时)、听觉过敏等。贝尔麻痹患者部分可伴有耳后疼痛,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面瘫可在耳部或面部出现疱疹。
中枢性面瘫: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其他表现,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若为脑血管疾病引起,可能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如脑梗死患者可能出现肢体活动不灵、感觉减退,脑出血患者可能有血压升高、头痛剧烈等表现。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周围性面瘫:头部影像学检查一般无明显的颅内病灶。对于贝尔麻痹患者,头部CT或MRI多无异常发现;但对于由耳源性疾病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如中耳炎导致的面瘫,耳部影像学检查(如颞骨CT)可发现中耳腔病变,如乳突炎、听小骨破坏等。
中枢性面瘫:头部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相应的颅内病灶。如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瘫,头部CT可在发病24-48小时后发现低密度梗死灶(脑梗死)或高密度出血灶(脑出血);头部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更敏感,可发现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梗死灶,对于颅内肿瘤等病变,MRI可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
四、电生理检查差异
周围性面瘫: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可发现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肌电图检查可见失神经支配电位,如纤颤电位、正锐波等,提示面神经受损严重,神经传导功能障碍。
中枢性面瘫: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一般正常,因为面神经核以上的病变主要影响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对面神经核的支配,而面神经本身的结构和传导功能通常不受累。肌电图检查也多无失神经支配电位出现。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发生周围性面瘫时,贝尔麻痹相对少见,需更多考虑感染等其他病因,如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瘫,要注意儿童的全身感染症状;儿童中枢性面瘫多由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脑部肿瘤等引起,需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是否有神经系统其他异常表现。老年人发生周围性面瘫时,要警惕脑血管疾病等引起中枢性面瘫的可能,因为老年人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高;老年人中枢性面瘫时,由于基础疾病多,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症状变化。女性在围绝经期等激素水平变化时,周围性面瘫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对于女性中枢性面瘫患者,要考虑激素水平对脑血管疾病等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