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宿主因素影响及血-脑屏障功能异常相关。病原体方面,细菌(不同年龄有不同常见致病菌及多种感染途径)、病毒、真菌等均可致病;宿主因素中,年龄(新生儿、婴幼儿儿童、成人因各自特点易患病)和基础疾病(免疫低下、有颅脑基础疾病者易感染)会影响;血-脑屏障可被感染、外伤等因素破坏,进而让病原体易入脑膜引发炎症。
一、病原体感染
(一)细菌感染
1.常见病原菌: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因年龄而异。在新生儿期,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B族链球菌等;婴幼儿及儿童时期,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b型(Hib)是常见致病菌;成人则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为主。例如,肺炎链球菌可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再到达脑膜引发炎症;脑膜炎奈瑟菌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细菌进入人体后,突破血-脑屏障到达脑膜导致化脓性炎症。
2.感染途径:细菌可通过血行传播,即细菌先在身体其他部位引起感染,如肺部感染、中耳炎等,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膜;也可通过邻近组织器官感染直接蔓延,比如鼻窦炎、颅骨骨折等使细菌直接侵入脑膜;还可通过医源性途径,如颅脑手术后、腰椎穿刺等操作时消毒不严格导致细菌进入脑膜引起感染。
(二)病毒感染
1.相关病毒及感染情况:某些病毒也可能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样表现,如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单纯疱疹病毒等。肠道病毒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经胃肠道进入人体后,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炎症;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病毒侵入人体后,可沿神经轴突等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膜炎症。不过,相对细菌感染而言,病毒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仍需关注。
(三)其他病原体感染
1.真菌等病原体:真菌(如新型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也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多存在于土壤、鸽粪等环境中,人可通过吸入含有新型隐球菌的气溶胶而感染,然后真菌经血液循环到达脑膜引发炎症;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性脑膜炎也属于特殊类型的化脓性脑膜炎,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原发感染灶(如肺部结核)经血行播散至脑膜引起病变。
二、宿主因素影响
(一)年龄因素
1.新生儿: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血-脑屏障功能也不健全,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例如,新生儿肠道屏障功能较弱,可能导致肠道内的细菌更容易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到达脑膜引发感染;而且新生儿颅骨骨缝未完全闭合等解剖结构特点也有利于细菌等病原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2.婴幼儿及儿童:婴幼儿的免疫系统相对成人仍不够成熟,血-脑屏障也处于不断发育完善的过程中。例如,3个月-2岁的婴幼儿是流感嗜血杆菌b型感染的高发人群,这与该年龄段孩子免疫系统对Hib的清除能力相对较弱有关;儿童时期如果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等情况,也会增加患化脓性脑膜炎的风险。
3.成人:成人如果存在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艾滋病(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等,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使细菌等病原体更容易侵犯脑膜引发化脓性脑膜炎;另外,成人头部外伤、颅脑手术等情况也可能破坏血-脑屏障,增加感染机会。
(二)基础疾病影响
1.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后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下降,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容易发生化脓性脑膜炎。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CD4+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机体难以有效抵御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从而增加了患化脓性脑膜炎的可能性。
2.有颅脑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脑积水、颅脑畸形、颅骨骨折等疾病的人群,血-脑屏障可能受到破坏,或者局部的解剖结构异常有利于病原体的定植和感染扩散,进而容易引发化脓性脑膜炎。比如颅骨骨折导致脑膜与外界相通,细菌等病原体更容易直接侵入脑膜引起炎症。
三、血-脑屏障功能异常
(一)血-脑屏障结构与功能
血-脑屏障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星形胶质细胞足突等构成,它能够限制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当血-脑屏障受到破坏时,病原体等更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膜引发化脓性脑膜炎。
(二)血-脑屏障破坏的原因
1.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时,病原体释放的毒素等物质可损伤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例如,肺炎链球菌产生的某些毒素可导致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从而让细菌等更容易进入脑膜。
2.外伤因素:颅脑外伤、手术等可直接破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使病原体能够从受损部位进入脑膜。比如严重的颅脑外伤导致颅骨骨折、脑膜撕裂,细菌等就可直接侵入脑膜引起化脓性炎症。
3.其他病理情况: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影响血-脑屏障的功能,间接导致病原体更容易进入脑膜引发化脓性脑膜炎。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血管炎,影响脑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进而破坏血-脑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