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肿有良、交界性和恶性之分,良性常见功能性囊肿、浆液性囊腺瘤等;交界性有复发倾向;恶性包括浆液性囊腺癌等。可通过影像学、肿瘤标志物、病理学检查区分良恶性。育龄女性功能性囊肿常见,绝经后及男性卵巢囊肿恶性可能高。长期熬夜、不良饮食习惯、妇科疾病史、家族肿瘤病史等影响卵巢囊肿发生。
良性卵巢囊肿
常见类型及特点:
功能性囊肿:这是最常见的卵巢囊肿类型,多与女性的内分泌功能相关。比如卵泡囊肿,多发生于育龄女性,通常是由于卵泡成熟后不破裂或者持续存在等原因形成,一般直径多在5厘米以下,多数情况下会在2-3个月内自行消失,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
浆液性囊腺瘤:属于常见的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40岁女性多见。肿瘤大小不一,直径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多为单房,囊内充满清亮浆液,生长缓慢,一般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
黏液性囊腺瘤:也是常见的良性上皮性肿瘤,体积通常较大,多为单侧,囊内含有黏稠的黏液,恶变率相对较低,一般也需要通过手术切除等治疗,但预后较好。
交界性卵巢囊肿
交界性卵巢囊肿的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它有一定的复发倾向,但相对于恶性肿瘤来说,侵袭性没那么强。不过需要通过手术等进行规范治疗,并且术后需要密切随访。
恶性卵巢囊肿
常见类型及特点:
浆液性囊腺癌:是最常见的卵巢恶性肿瘤,好发于40-60岁的女性,肿瘤生长较快,囊壁可有乳头生长,囊液多为混浊血性,常伴有腹腔积液,早期就可能发生腹腔内转移等情况,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黏液性囊腺癌:相对浆液性囊腺癌来说发病率稍低,多为单侧,肿瘤体积较大,囊壁有较多乳头生长,恶性程度也较高,同样容易发生腹腔内转移等情况。
如何区分卵巢囊肿的良恶性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以初步判断卵巢囊肿的性质。良性囊肿通常边界清晰,多为无回声区,囊壁薄;而恶性囊肿往往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能存在实性成分,囊内分隔不规则等情况。例如,良性的浆液性囊腺瘤在B超下多表现为单房、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区;而浆液性囊腺癌B超下可见囊内有乳头样回声突起,囊壁增厚且不均匀。
CT及MRI检查:对于判断卵巢囊肿的良恶性有更精准的作用。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囊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远处转移等情况;MRI在软组织分辨方面更具优势,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囊肿的性质,比如可以通过观察囊肿的信号特点等进一步区分良恶性。
肿瘤标志物检查:
CA125:在卵巢癌的诊断、病情监测等方面有一定价值。一般来说,浆液性囊腺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常明显升高,但一些良性疾病如盆腔炎等也可能导致CA125轻度升高,所以它不是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
CEA(癌胚抗原):黏液性囊腺癌患者血清CEA可能会升高,对黏液性囊腺癌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
AFP(甲胎蛋白):对于卵巢内胚窦瘤有特异性,若AFP明显升高,提示可能患有卵巢内胚窦瘤这种恶性肿瘤。
病理学检查:
最终确诊卵巢囊肿的良恶性需要依靠病理学检查,通常是在手术中取囊肿组织进行活检,或者在穿刺等操作中获取组织标本,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情况来明确是良性、交界性还是恶性肿瘤。
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卵巢囊肿的特点及相关情况
育龄女性:
育龄女性出现卵巢囊肿时,功能性囊肿相对较为常见,这与她们的内分泌状态密切相关。比如在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卵泡囊肿等功能性囊肿的形成。这个时期的女性如果发现卵巢囊肿,需要密切观察囊肿的变化情况,因为有些功能性囊肿可能会自行消退,但如果囊肿持续存在或者有增大趋势等情况,则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治疗。
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出现卵巢囊肿时,恶性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因为绝经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卵巢囊肿恶变的风险增加。所以绝经后女性发现卵巢囊肿,往往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检查和评估,以排除恶性的可能。
男性:
男性也可能出现卵巢囊肿,但非常罕见。男性出现卵巢囊肿时,恶性的概率相对更高,需要引起重视,一旦发现需要及时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囊肿性质。
卵巢囊肿相关的生活方式及病史影响
生活方式:
长期熬夜:长期熬夜可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卵巢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卵巢囊肿发生的风险。比如可能导致激素分泌紊乱,使得卵泡发育等出现异常情况,容易形成功能性囊肿等。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高脂肪、高糖饮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可能与卵巢囊肿的发生有一定关系。高脂肪饮食可能会影响体内激素的代谢等,增加卵巢病变的风险。
病史:
有妇科疾病病史:如果既往有盆腔炎等妇科疾病病史,可能会增加卵巢囊肿尤其是炎性囊肿等的发生风险。因为盆腔炎等炎症可能会波及卵巢,导致卵巢组织粘连、包裹等形成囊肿样改变。
有家族肿瘤病史:如果家族中有卵巢癌等肿瘤病史,那么个体患卵巢囊肿尤其是恶性囊肿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卵巢相关的监测,如定期进行B超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