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发病机制上中枢性由皮质脑干束受损等致,周围性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等致;临床表现中额纹、眼裂、面部肌肉运动表现不同;定位诊断依据分别需头颅影像学等和面神经相关检查等;鉴别诊断通过影像学和电生理检查等区分;治疗原则上中枢性针对原发病治疗及康复,周围性特发性用激素等并配合理疗等,不同年龄人群及特殊人群有不同考量。
一、发病机制差异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的皮质脑干束受损所引起,常见病因有脑血管意外(如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等,病变多为单侧,病变部位在脑部,影响的是上运动神经元通路。周围性面瘫则是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所致,常见病因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感染(如中耳炎、腮腺炎等)、外伤等,病变多在面神经本身,累及下运动神经元。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机制相关因素不同,例如儿童周围性面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相对多见,与自身免疫等因素可能有关;老年人脑血管意外导致中枢性面瘫的风险增加,与血管硬化等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区别
额纹情况:中枢性面瘫患者患侧额纹一般存在,因为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双侧皮质脑干束的支配,病变时额肌运动不受累;周围性面瘫患者患侧额纹消失,病变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性别差异在此表现不明显,但不同年龄人群可能有不同的表现特点,比如儿童周围性面瘫可能恢复相对较快,但表现与成人相似,都是额纹的有无差异。
眼裂变化:中枢性面瘫眼裂轻度变大,闭目时用力紧闭可完全闭合;周围性面瘫眼裂明显变大,闭目时不能完全闭合,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贝尔征)。年龄对眼裂相关表现影响不大,但不同病因导致的面瘫在眼裂表现上可能因基础疾病不同有差异,如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性面瘫时,可能眼裂相关表现的恢复会受血糖控制情况影响。
面部肌肉运动:中枢性面瘫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微笑或露齿动作时,口角下垂及面部歪斜更为明显,但皱额、蹙眉和闭眼动作无障碍;周围性面瘫患者整个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和吹口哨时漏气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吸烟的面瘫患者,可能因吸烟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对周围性面瘫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而健康生活方式人群相对恢复可能更有利。
三、定位诊断依据
中枢性面瘫:需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以明确脑部病变部位及性质。例如脑血管意外导致的中枢性面瘫,头颅CT可早期发现脑梗死或脑出血病灶。病史方面要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脑外伤等病史,这些病史对判断中枢性面瘫的病因有重要意义。
周围性面瘫:可进行面神经相关检查,如电生理检查(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有助于判断面神经受损的程度和部位。病史询问要关注有无耳部感染、外伤等情况,例如中耳炎患者出现周围性面瘫,提示可能与中耳病变累及面神经有关。不同年龄人群病史特点不同,儿童周围性面瘫要询问有无疫苗接种史等,排除疫苗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等情况;老年人要询问既往基础疾病史等。
四、鉴别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中枢性面瘫首选头颅影像学检查,如怀疑脑血管意外,急诊头颅CT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手段,对于脑肿瘤等病变,头颅MRI更具优势;周围性面瘫一般不需要头颅影像学检查,但若怀疑有颅内病变累及面神经,也可进行头颅MRI检查。不同年龄人群检查的选择有一定考虑,儿童因辐射影响相对更倾向于选择MRI检查,而老年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式。
电生理检查:周围性面瘫可进行面神经电图、肌电图等电生理检查,通过测定面神经动作电位的波幅来判断神经变性的程度,一般在发病后2-3周进行检查;中枢性面瘫通常不需要电生理检查面神经,而是通过脑部影像学等检查来明确病变。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群在鉴别诊断过程中相对配合度可能更高,但对于有基础疾病影响检查配合的人群,需要特殊安排检查时间等。
五、治疗原则差异
中枢性面瘫: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中枢性面瘫,要进行改善脑循环、控制脑水肿、营养神经等治疗,原发病病情稳定后可进行康复治疗,促进面部功能恢复。不同年龄患者原发病治疗及康复治疗的方案有差异,儿童脑血管意外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血管畸形等有关,治疗方案需更谨慎;老年人基础疾病多,治疗时要兼顾其他基础疾病的控制。
周围性面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面神经水肿(如使用泼尼松等)、抗病毒药物(如无环鸟苷等)、维生素B族药物营养神经等治疗,同时可配合局部理疗、康复训练等促进恢复。感染性周围性面瘫则要针对感染病原体进行相应治疗。不同年龄人群药物使用有禁忌,儿童一般避免使用某些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老年人要考虑药物间相互作用等情况。特殊人群如妊娠期面瘫患者,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如物理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