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有疙瘩的原因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有阴道炎相关的霉菌性、滴虫性、细菌性阴道炎,以及其他部位感染的毛囊炎、疱疹病毒感染;非感染因素包括过敏反应的接触性过敏、食物过敏,外阴皮肤病的外阴湿疹、外阴硬化性苔藓,还有外阴营养不良、外阴肿瘤等。出现该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等,特殊人群需特殊管理。
一、感染因素
(一)阴道炎相关
1.霉菌性阴道炎
病因及机制: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女性阴道内正常定植有念珠菌,当阴道局部环境改变(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等)时,念珠菌大量繁殖引发炎症。
表现:外阴瘙痒明显,可伴有灼热感,局部皮肤黏膜红肿,出现丘疹、疙瘩样改变,阴道分泌物呈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例如,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阴道局部糖原含量升高,更易发生霉菌性阴道炎导致外阴出现疙瘩伴瘙痒。
2.滴虫性阴道炎
病因及机制:阴道毛滴虫感染所致,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经公共浴池、浴盆、浴巾、坐式便器等间接传播。
表现:外阴瘙痒,多为间歇性发作,夜间加重,外阴部位可见红斑、丘疹,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在育龄女性中较为常见,性生活活跃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3.细菌性阴道炎
病因及机制: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等厌氧菌增多引起的混合感染。
表现:外阴瘙痒程度不一,有鱼腥臭味的灰白色白带,外阴部可能出现红斑、小疙瘩,部分患者有灼热感。多见于有多个性伴侣或频繁性交的女性,以及不注意外阴清洁卫生的人群。
(二)其他部位感染
1.毛囊炎
病因及机制:外阴部位毛囊受到细菌感染,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因局部皮肤不洁、搔抓等导致毛囊损伤引发感染。
表现:外阴出现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可发展为脓疱,周围有红晕,伴有瘙痒或疼痛,好发于多汗、卫生状况差的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青春期后皮脂腺分泌旺盛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
2.疱疹病毒感染
病因及机制: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分为HSV-1型和HSV-2型,HSV-2型更易引起生殖器部位感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表现:外阴出现群集性小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伴有剧烈瘙痒、疼痛,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在性生活活跃的人群中高发,尤其是有不洁性行为史者。
二、非感染因素
(一)过敏反应
1.接触性过敏
病因及机制:外阴皮肤接触到过敏原,如卫生巾、内裤材质(化纤等)、局部外用药物、清洁剂等,引起变态反应。
表现:外阴瘙痒剧烈,局部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去除过敏原后症状可缓解,有明确接触特定物质病史的人群易发生,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女性使用不合格卫生巾后较易出现此类情况。
2.食物过敏
病因及机制:食用某些过敏食物后,通过血液循环或局部反应导致外阴出现过敏症状,如对海鲜、芒果等过敏。
表现:外阴瘙痒,伴有皮疹,可能累及其他部位皮肤,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在食用相关食物后易出现,儿童及有明确食物过敏史的人群需特别注意。
(二)外阴皮肤病
1.外阴湿疹
病因及机制: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内分泌失调等,外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
表现:外阴部位多形性皮疹,有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结痂等,瘙痒剧烈,呈对称性分布,病情易反复发作,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人群更易患外阴湿疹。
2.外阴硬化性苔藓
病因及机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性激素缺乏等因素有关。
表现:外阴皮肤变白、变薄、干燥,出现丘疹、疙瘩,伴有瘙痒,晚期可出现外阴萎缩,多见于绝经后女性,但也可见于年轻女性,遗传易感性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三)其他因素
1.外阴营养不良
病因及机制:外阴局部皮肤营养障碍,具体病因不明,可能与基因、免疫、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
表现:外阴瘙痒,皮肤出现变白、粗糙、增厚或萎缩等改变,有丘疹样病变,好发于中老年女性,长期外阴局部刺激、内分泌紊乱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2.外阴肿瘤
病因及机制:外阴良性肿瘤如乳头瘤、纤维瘤等,可能与局部长期刺激有关;恶性肿瘤如外阴鳞状细胞癌等,病因与HPV感染、慢性外阴病变等相关。
表现:外阴出现疙瘩样新生物,良性肿瘤一般生长缓慢,无明显瘙痒或有轻度瘙痒,恶性肿瘤可能伴有瘙痒、出血、溃疡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外阴长期病变不愈或HPV感染史的人群需警惕外阴肿瘤的可能。
当出现外阴瘙痒有疙瘩的情况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妇科检查、分泌物检查等以明确病因,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摩擦外阴,选择宽松舒适的内裤,避免接触可疑过敏原等。特殊人群如孕妇、糖尿病患者等更要注意自身情况的管理,孕妇出现外阴瘙痒有疙瘩需谨慎用药,遵循医生指导;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制血糖以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