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属癌前病变,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不同部位有相应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治疗依情况采取局部治疗,早期规范治疗预后较好,晚发或治疗不彻底有恶变可能,治疗后需定期复查,特殊人群需谨慎评估制定方案。
一、定义与本质
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属于癌前病变范畴,是鳞状上皮细胞出现异常增生的一种病理状态,细胞的形态、排列等方面发生了明显改变,具有向恶性肿瘤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但还未达到癌的诊断标准。
二、发病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段发病风险可能有所差异,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出现此类病变,但并非绝对,年轻人也可能因某些特殊因素患病。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长期作用下,各年龄段都可能累积导致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
(二)性别因素
在某些部位的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可能存在一定性别差异,比如宫颈部位,女性相对更易发生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等相关的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这与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结构以及HPV感染的易感性等因素有关。
(三)生活方式因素
1.吸烟:长期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等,增加多种疾病包括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病风险。烟草中的多种有害物质会损害细胞的正常代谢和修复机制,长期作用下可能导致鳞状上皮细胞出现异常增生。
2.不良性行为:如多个性伴侣等情况,对于宫颈部位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来说,高危型HPV的传播与不良性行为密切相关,HPV持续感染是引发宫颈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3.卫生习惯:不注意局部卫生等可能导致局部长期慢性炎症刺激,进而增加鳞状上皮发生异常病变的几率,比如外阴部位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诱发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四)病史因素
1.慢性炎症病史:如长期的宫颈炎、口腔慢性炎症、食管慢性炎症等,如果炎症长期不愈,持续刺激鳞状上皮细胞,就会使鳞状上皮细胞不断受到损伤-修复的刺激,这种反复刺激容易导致细胞异常增生,逐渐发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2.其他病变史:有某些遗传性疾病或既往有其他癌前病变病史等情况,也可能增加发生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例如某些遗传性皮肤疾病患者,其皮肤鳞状上皮细胞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易感性基础,更容易出现异常增生情况。
三、病变部位及相应表现
(一)宫颈部位
1.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部分人可能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尤其是在性交后或妇科检查后出现少量阴道流血;也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等表现。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结合HPV检测等可以发现异常,进一步通过阴道镜下活检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为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二)食管部位
患者可能会有吞咽不适的感觉,早期可能症状较轻,仅在吞咽粗硬食物时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觉,包括咽下食物梗噎感,胸骨后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摩擦样疼痛等;随着病情发展,症状可能逐渐加重。通过食管镜检查并取活检可明确是否为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三)外阴部位
可能表现为外阴局部的丘疹、结节或斑块等,部分伴有瘙痒等症状,通过局部病变组织活检病理检查可确诊。
(四)口腔部位
可能出现口腔黏膜的粗糙感、异物感等,局部黏膜可能有增厚、糜烂等改变,通过口腔黏膜活检病理检查来明确是否为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阴道镜检查(宫颈部位):可以观察宫颈上皮的形态、血管等情况,发现可疑的病变区域,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活检。例如,在阴道镜下可以看到宫颈上皮呈现醋白上皮、镶嵌、点状血管等异常表现时,提示可能存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病变。
2.食管镜、胃镜、喉镜等(相应部位):对于食管、胃、喉等部位,可以通过内镜直接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例如食管镜检查时能直接看到食管黏膜的异常隆起、糜烂等病变情况。
(二)病理学检查
这是诊断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金标准。通过对病变部位取活检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大小、形态不一,染色质增多,核分裂象增多等典型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表现。
五、治疗及预后相关
(一)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为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要根据病变的部位、范围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一般来说,多采用局部治疗的方法,如宫颈部位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以采用宫颈锥切术,通过切除病变组织来达到治疗目的;食管部位的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外阴部位的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局部手术切除等。
(二)预后情况
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及时进行规范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预后较好,病变复发的几率较低。但是如果发现较晚,或者治疗不彻底等,病变有进展为浸润癌的可能,预后会相对变差。而且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复查,监测是否有病变复发等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合并宫颈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情况,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以及孕妇的自身病情等多方面因素。



